第四十二章 新生与蜕变的交响

1997年9月1日,常德的天空澄澈如洗,星宁食品分公司崭新的厂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巨大的彩虹门横跨厂区入口,"热烈欢迎有志之士加入星宁"的横幅随风舞动。沈浩然站在办公楼前,看着工人们将招聘展板依次排开,油墨未干的字迹里,藏着这座城市新的希望。

"沈总,招聘处己经准备好了!"项目主管擦着汗跑来,"今早六点就有人在门口排队了。"沈浩然点点头,目光扫过展板上的薪资待遇:技术岗位月薪3800元,普工3000元,保安3200元——这些数字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近西成,更不用说单人间宿舍、周末双休和八菜一汤的优厚福利。

厂区外的队伍越排越长,人群中突然骚动起来。几个染着黄头发、手臂纹着青龙的身影挤到前排,正是曾经在工地闹事的混混。为首的刀疤脸(周德彪)咬着烟,眼神却透着不安:"沈老板说话算数?真愿意给我们机会?"

沈浩然走上前,从身后拿出一摞书——《平凡的世界》《富兰克林自传》《匠人精神》,书脊还带着书店的塑封:"这是给你的见面礼。想改变,先从读书开始。"他转向众人,声音清亮,"从今天起,这里没有混混,只有同事。只要踏实干活,星宁的大门永远敞开。"

刀疤脸捏着书的手微微发抖,喉结动了动,最终把烟踩灭在地上。当他在入职登记表上签下"周德强"这个新名字时,阳光正好落在"保安部"的应聘栏上。

另一边,新任命的副总王建国正在主持面试。这位65年出生的本地人,曾在国营食品厂担任技术骨干,黝黑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皱纹。"张大姐,您之前在菜市场卖菜?"他看着面前局促的中年妇女,"我们的分拣岗位需要细心人,您愿意试试吗?"得到肯定答复后,他立刻在登记表上画了个勾,"明天就能来培训,记得带上换洗衣物,宿舍都准备好了。"

食堂后厨,炊事班长老周正指挥帮工摆放餐具。不锈钢餐桌上,八个青花瓷盆依次排开,红烧肉的酱香混着清蒸鱼的鲜香,勾得排队的工人首咽口水。"沈总特意交代,"老周擦着汗对新来的帮厨说,"每顿饭必须两荤两素一汤,不够随时添!"

夜幕降临时,新员工们陆续搬进宿舍。单人间里,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抚摸着书桌前的台灯,给父母写信的笔尖都带着雀跃:"妈,这里的宿舍比大学寝室还好!阳台能看到厂子的花园,周末还有假放......"双人间内,周德强和另一位保安老张正在收拾床铺,两人从最初的尴尬对视,到渐渐聊起各自的过往。

沈浩然站在厂区的监控室里,看着屏幕里亮起的盏盏灯火。手机震动,是远在京城的大伯发来的消息:"闻常德事,甚慰。商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"他回复完信息,转身走向会议室——明天,他要和王建国商讨设立员工夜校的事,课程表上己经列好了"职业技能培训""法律常识""财务管理"等内容。

而在厂区外的夜市,几个曾经跟着周德强混的小弟正围坐在烤摊前。"强哥现在在厂里当保安队长了,"其中一人咬着烤串说,"听说还能考消防证,以后工资更高。"他们的目光不自觉地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厂区,那里不仅有改变命运的机会,更藏着他们从未敢想的人生可能。

秋风掠过沅江,吹皱一池江水。星宁食品分公司的霓虹灯下,沈浩然翻开新员工的档案册,在周德强的名字旁画了个红圈。他知道,改变一个人或许需要漫长的时间,但只要给予希望,再荒芜的土地也能长出新苗。这座因投资而焕发生机的城市,正见证着无数个"周德强"的重生,而这,只是他用商业力量书写公益篇章的又一个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