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7月1日,香港回归的喜庆氛围尚未散去,杭城的街头仍飘扬着鲜艳的红旗。沈浩然站在星宁集团的战略规划室里,巨大的电子地图上,常德的位置被红色图钉牢牢标记。三天前张君落网的消息传来时,他心中除了欣慰,更萌生出一个新的念头——用商业的力量为这座经历动荡的城市注入生机。
“互联网能揭露黑暗,也能照亮前路。”沈浩然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常德,“我们要在那里建食品厂分公司,就像在阿宁那样,用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替代犯罪滋生的土壤。”会议室里,各部门负责人迅速展开讨论,市场部调出常德的人口结构数据,财务部核算着投资成本,李宇鑫则开始规划特色产品研发方向。
与此同时,沈浩然想起了远在北京的大伯。作为从战火中走来的元帅,大伯的军功章里藏着无数传奇故事。退役后的大伯深居简出,却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。“或许该去拜访大伯,听听他对在常德投资的建议。”沈浩然喃喃自语,立即吩咐助理预订飞往北京的机票。
三天后,沈浩然站在京城一处幽静的西合院前。朱红大门缓缓打开,一位身形挺拔的老人迎了出来,虽己满头白发,目光却依然如鹰隼般锐利。“浩然,稀客啊!”大伯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院中,拉着他的手走进书房。墙上挂着的军功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泛黄的作战地图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。
沈浩然将常德的投资计划和盘托出,大伯端着紫砂壶,沉默良久:“当年我们打仗,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你现在用办企业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,和我们扛枪杆子的初心是一样的。”大伯起身,指着地图上的常德,“这里地处湘西北交通枢纽,发展潜力巨大。但你要记住,企业落地不仅是为了赚钱,更要和当地百姓的心连在一起。”
从北京返回杭城的航班上,沈浩然的笔记本己写满大伯的建议:设立员工技能培训基金、开发具有常德特色的擂茶生产线、定期组织公益义诊……这些细致的规划,让他对即将启动的项目充满信心。
回到公司,沈浩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。“常德分公司的建设,我们要打破常规!”他在白板上画出规划蓝图,“不仅要建现代化的工厂,还要配套建设员工子弟学校、社区医疗站。我要让每一个在星宁工作的常德人,都能看到生活的希望。”
消息传到常德,这座刚刚经历风波的城市沸腾了。招聘公告发布当日,市人力资源市场被挤得水泄不通。一位下岗工人攥着报名表激动地说:“听说星宁的待遇好,还能学技术,要是能进去,我家的日子就有盼头了!”
沈浩然亲自带队前往常德考察选址。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,他们选中了城郊一块开阔的土地,这里既靠近原料产地,又便于产品运输。奠基仪式那天,天空飘着细雨,却挡不住人们的热情。大伯特意派来代表,将一面写有“实业兴邦”的锦旗赠送给沈浩然。
“沈总,您看!”项目负责人指着不远处的村落,“那些村民听说我们要建厂,主动提出帮忙平整土地。他们说,这是给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好事。”沈浩然望着雨中忙碌的人群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商业的力量,此刻正化作实实在在的改变,渗透进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。
在建设工厂的同时,沈浩然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成立“星宁常德公益基金”。他从个人财富中拿出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,用于资助贫困学生、修缮老旧社区。“我们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,更要培育精神土壤。”他在基金成立仪式上说,“希望十年、二十年后,从常德走出去的孩子们,能带着知识和梦想,反哺这片土地。”
1997年的夏天,常德的上空回荡着建设的号子声。星宁食品厂的塔吊高耸入云,工人们挥汗如雨,每一块砖石的垒砌,都在书写着新的传奇。而在千里之外的杭城,星宁集团总部的屏幕上,实时跳动着常德项目的进度数据。沈浩然知道,这不仅是一次商业拓展,更是一场用企业力量重塑城市命运的实践。
当夜幕降临,沈浩然站在常德的工地上,看着远处居民楼里亮起的点点灯火。手机突然震动,是马婉婷发来的照片——公益医院里,孩子们正在崭新的图书室里阅读。这一刻,他更加坚信:无论是大伯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,还是自己在商海中的拼搏开拓,归根结底,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——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,都能拥有尊严与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