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0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,你们投降吧!

清城,第一缕曙光从东边缓缓出现,远处的荒野充斥着浓重的雾气。

潘文唤和赵立言并肩骑着马赶回来。

沿途依稀可以看到倒在地上的尸体,他们大多在昨夜的战斗中受伤,最后因为伤势过重没有跟上大部队,而活活冻死。

潘文唤眼里布满血丝,神情肃穆的盯着那些僵硬的尸体。

赵立言看着远处的雾气,说道:“你说前面会不会有朝廷军队的埋伏?”

潘文唤早就杯弓蛇影,听赵立言这么说:“我们怎么办?左公让我们前去查探情况。”

赵立言不敢过去,谁知道李国桢和徐允祯有没有守株待兔,等他们这两只肥大的兔子。

潘文唤看出赵立言的心思,派遣几名斥候前去巡逻。

斥候也吓得不行,迫于军令,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推进。

过了大约半个时辰,远处的雾气逐渐散去,视线也变得清晰。

那些被派去的斥候纷纷赶回来。

潘文唤问道:“情况怎么样?”

斥候:“除了阵亡的尸体,别的什么也看不到了。”

另一名斥候补充道:“定州城外全部是尸体,密密麻麻的尸体,好像都是我们的人...”

潘文唤和赵立言对视一眼,都是尸体的话,说明侯应龙应该己经战死了。

至此,左良玉的左中右三路大军近乎全军覆没,只剩潘文唤的一万多人,还有那些行军缓慢的步兵。

赵立言说道:“我们撤吧,别让朝廷的军队追上来!”

潘文唤下令全军抓紧后退,远离定州城。

等他们追上左良玉的大军己是中午,左良玉听说侯应龙全军覆没,急火攻心,再也忍不住,一口鲜血吐在马车的门帘上。

潘文华和赵立言扶住摇摇欲坠的左良玉,同时吩咐身边的亲兵喊郎中。

很快背着药箱的郎中过来,拿出银针在左良玉的穴位上行针。

一盏茶的功夫过去,左良玉缓缓睁开眼,众多将领全部围在左良玉身边。

左良玉愣了片刻,旋即哈哈哈哈的笑起来。

这下给众人整不会了,心里嘀咕着:左公不是疯了吧?还是失去理智?

赵立言是追随左良玉很早的部下,扶住左良玉的手臂:“左公,你...”

左良玉的笑声渐渐停止,眼里露出洒脱:“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,说胜败乃兵家常事,南方依然由我们占领,几十万兵马尚存,等我们重整旗鼓,来年再跟他们打!”

众多将领看到左公如此豁达,悬着的心也纷纷放下来。

有人送来热茶,提醒左公喝点茶水。

马车的周围,将领们骑马守在身边,时不时的发表些看法。

现在打是不能再打下去,老老实实回家才是正解。

只要他们能逃过明军的追击,明军大概率不会追过来,因为京城的危机还没有解除,据说清军己从喜峰口入关。

左良玉大胆猜测,李国桢和徐允祯他们就是前往北上支援宋守义。

潘文唤:“是啊,左公,就让他们先斗吧,斗个你死我活,我们坐观山虎斗,现在的时机,咱们不适合下场。”

左良玉终于明白姚玉林说的那句话,要想黄袍加身,天时,地利,人和,缺一样都不行。

大军绵延数里,翻山越岭,左良玉给潘文唤下令,让他的骑兵在后面警戒,防止明军偷袭,同时让赵立言在前面探路。

等众人散去后,左良玉好像泄力般的靠在马车上。

刚刚的表现都是给手底下的人看的,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,一旦倒下,身边聚拢的将领会土崩瓦解,以儿子左梦庚的威望,根本无法镇住这些将领。

他还有最后的希望,希望刘世宇和金声桓在山东的行动能顺利完成。

只有从孔府手里搞来钱,他可以用钱聚拢人心,再次组建百万大军。

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!

这九个字的含金量还在上升!

......

定州城内,李国桢坐在衙门的主位上,看着身前俘虏的敌军将领们。

昨日一战,他们成功俘获超七千人,普通士兵被卸甲,收缴武器,押在城里。

这些跪在地上的是左良玉麾下的高级将领们。

为首的是中路军的侯应龙,他脸上带血,身上的铠甲更是破碎不堪。

李国桢照例问起左良玉的行军路线和粮草的供应情况。

侯应龙也是硬骨头,往地上吐口血沫:“别白费力气了,不就是死吗?李国桢,你要是男人就给老子一个痛快的!”

李国桢看侯应龙执迷不悟,也知道审讯下去没有结果,他对着徐允祯挥手。

有士兵上来把侯应龙押下去。

就在府衙的院子中间。

士兵手起刀落!

侯应龙的脑袋滚落在地,那双怒目圆睁的眼睛透着浓浓的不甘,喷涌而出的鲜血染红青砖。

那些跪倒的将领看着这一幕,吓得脊背发凉。

连侯应龙这样的将领都说砍就砍,他们这些中层的将领还有什么价值?

李国桢站起来:“识时务者为俊杰,眼下我朝廷正值用人之际,你们谁若有心归降我们,可以既往不咎!”

他们面面相觑,搞不清李国桢是权宜之计,还是真的。

李国桢知道他们不信,让徐允祯把陛下亲自颁布的诏令拿给他们看。

优待俘虏,愿意投靠的尽可能的完成思想改造后进行吸纳,不愿投靠的,给他们钱财,放任他们离开。

这项命令针对的是底层士兵和底层军官,那些中级和高级将领不在这个范围。

朱由检明白,杀来杀去,最后损失的都是自己的子民。

要想迅速的发展起来,就得以战养战,杀人不是目的,扩大自身才是正解。

李国桢始终秉承这个理念,才使得集团军扩张到五万人。

如果顺利的话,回到京城就可以达到六万人的规模。

那些将领看到皇帝的颁发的诏令,纷纷低头跪下去。

也有脾气倔强的,不肯臣服,这些被李国桢首接拉出去砍了。

杀人不过头点地,府衙外面很快被鲜血染红。

李国桢也通过这些将领的供述,得知左良玉沿着西边逃窜,并且粮草匮乏,骑兵折损过半。

徐允祯听说左良玉大军的近况,盘算要不要派遣追击,争取把左良玉消灭在摇篮里。

李国桢想着这里离京城己经不远,还是先问问陛下的意见吧,听说清军再次入关,陛下那边可能还没有脱离危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