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小竹排江中游,巍峨青山两岸走。
砸碎万恶的旧世界,万里江山披锦绣,披锦绣……”
晨光初露,轻纱般的薄雾被第一缕阳光温柔揭开,河面如撒金般闪烁。
竹排轻快地滑过水面,波纹一圈圈扩散。
空气中弥漫着松香和野花的清新气息,深吸一口,仿佛能洗涤心灵。
偶尔传来远处山间鸟鸣,更添几分宁静。
竹排上,一位年轻书生,衣袂飘飘,正放声高歌,歌声悠扬。
他的歌声,起初微弱,却逐渐变得响亮,宛若山间清泉,纯净而铿锵。
他的歌声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清晨,也唤醒了同行考生们心中的希望,仿佛要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唤醒。
河水轻声流淌,两岸景色犹如泼墨山水画。
同行的考生们纷纷投来赞叹的目光,有的甚至低声议论起来。
“这林云生真是个奇才,不仅诗词做得好,连唱歌也这般动听。”
“听说他在县城书院里就以才华横溢著称,这次定能高中。”
林云生挺直腰板,目光如炬,穿透江上的薄雾,凝视着远方的地平线。
望着江面,林机械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。
原身过去的种种画面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——那些曾经的挫折、失败与不屈的精神,如同刀刻般清晰。
原身名叫林云生,此刻正前往省城参加乡试。
这个世界类似古代北宋,崇尚儒家思想,人人爱好诗词歌赋。
亚圣陈敬轩是当前国内公认的儒学权威,其著作《女贞》和《男风》推崇复古,认为女人要裹小脚,男人则应成为太监,因为只有无欲无求的太监才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官。
在前世,林云生曾无畏地挑战这些陈规陋习,然而他的声音在权势面前显得如此微弱。
无论是在县城书院中被底层人无视,还是遭到上层人的打压,最终他只获得了秀才功名,便郁郁而终。
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明白,唯有掌握权力,才能真正推动变革。
这一世,林云生决心利用科举之路攀登权力之巅,以实现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变革之梦。
“一束红花照碧海,一团火焰出水来……”林云生继续高歌,每一句都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旧世界的反抗。
真正的变革,不仅在于权力的掌握,更在于人心的觉醒。
林云生明白,要想撼动根深蒂固的旧观念,必须先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种。
他的歌声,他的诗词,他的学堂,都是他播撒火种的方式。
考场设在一座古朴庄严的学宫内,四周是高高的青砖围墙,院内种满了苍翠的松柏,显得格外肃穆。
考生们穿着统一的长衫,神情庄重地步入考场,考官们端坐在台上,目光严厉,等待着考生们的到来。
考试的第一天,考题要求考生们针对农民作诗,描写他们的辛劳与收获。
林云生沉思片刻,挥毫泼墨,写下了一首《悯农》:
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这首诗简洁有力,生动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,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深同情和尊重。
林云生笔走龙蛇,每一勾一勒都透露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理解,笔尖似乎承载着稻穗的沉甸甸。
考官们读罢,纷纷点头赞许。
第二天,考题要求考生们针对商贩作诗,描写他们的忙碌与智慧。
林云生略一思索,提笔写道:
朝出东门市,暮归西巷家。
心机算不尽,买卖遍天涯。
这首诗展现了商贩们的勤劳与智慧,以及他们奔波于市井之间的艰辛。
考官们再次被林云生的才华所折服。
第三天,考题要求考生们针对官员作诗,描写他们的职责与廉洁。
林云生凝神片刻,挥笔疾书:
为民父母官,廉洁奉公心。
慈祥如春雨,公正似秋风。
这首诗既赞美了官员的职责,又强调了廉洁的重要性,赢得了考官们的高度评价。
最终,林云生凭借卓越的才华夺得了乡试第一名,成为了举人,这也意味着他拥有了担任地方官职的资格。
尽管已经具备了任职条件,林云生却选择留在省城继续备考会试,同时也开始为自已塑造公众形象。
每天清晨,他都会来到江边唱歌,用激昂的红色歌曲吸引人们的注意。
这些歌曲不仅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,还隐含着对现状不满的情绪。
一天清晨,林云生站在江边,面对着初升的太阳,高声唱道:“傲气面对万冲浪,热血像那红日光!”
他的声音洪亮,充满了力量。
一群小孩们迎着朝阳,在江边齐声跟唱:“傲气面对万冲浪,热血像那红日光!”
随后,林云生教给他们一首新的诗歌:“红日初升,其道大光;前途似海,来日方长。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自由则国自由……”
孩子们一字一句地跟着念诵,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。
除了唱歌和传授诗词,林云生还在江边设立了一个临时的学堂,免费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。
他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教起,逐步引导他们阅读深奥的经典文献。
有时,他会讲述一些地球上的历史典故,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。
林云生耐心地教导孩子们,每一次讲解都充满了热情和希望,仿佛他在播种未来的种子。
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,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。
林云生的努力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支持,他的名声越来越大,影响也越来越广泛。
一天傍晚,林云生回到客栈,发现妻子若兰正在灯下读书。
她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忧虑。
若兰关切地问道:“云生,你今日又去了江边?”
林云生轻轻点头,走到桌旁坐下,拿起一杯茶慢慢喝了一口。
他微微一笑,眼中闪烁着坚定不移的光芒:“是啊,我要用我的声音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,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变革的力量。”
若兰轻叹,泪光在她眼中闪烁,她紧握林云生的手,声线虽颤却坚定:“云生,前路多舛,我知你心志。无论风雨,吾愿伴君左右。”
她的话语虽轻,却如同春风拂面,温暖而坚定。
若兰不仅是林云生的妻子,更是他最坚实的后盾。
她曾是县城里有名的才女,对林云生的理想深信不疑。
每当林云生陷入沉思,若兰总能用她的智慧和温柔为他解忧。
她的眼神中,既有对丈夫的深情,也有对理想的坚定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林云生继续在江边演唱红色歌曲,同时也在文人圈子里传播新的思想。
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林云生也开始撰写文章,批评那些束缚人性的旧习俗,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的新建议。
有一次,一位著名学者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达了对林云生观点的支持,称其为“新时代的启蒙者”。
这一言论迅速传遍了整个省城,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会试临近。
林云生从案头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册,陈敬轩的《女贞》与《男风》,细细研读,寻找找破绽。
夜深人静,他一页页翻阅,笔尖在纸上飞舞,记录下每一个可能的漏洞。
当林云生踏上通往京城的道路时,心中充满了未知与挑战。
他知道前方等待着他的是什么——不仅是科举考试的严峻考验,还有整个社会结构的巨大阻力。
但他也清楚,这正是实现梦想的关键一步。
随着第一缕晨光洒下,这位年轻的书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,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,仿佛要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烙印上变革的印记。
他坚信,心有明灯,何惧暗夜。
任前路荆棘遍地,亦将踏之而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