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岁月的缓缓流淌,林晓和周梅渐渐步入晚年,他们开始认真地思考起晚年生活的规划。
一天清晨,阳光柔和地洒在院子里,林晓和周梅坐在摇椅上,旁边放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茶。林晓率先打破沉默:“周梅啊,咱们忙了大半辈子,现在也该为自已的晚年好好打算打算了。”
周梅轻轻点头,眼神中透着一丝憧憬:“是啊,林晓。我想咱们的晚年生活能过得平静而又充实。”
这时,他们的大儿子小辉走了过来,他已经在城里站稳了脚跟,但心系父母。“爹,娘,我想着给你们在城里买套房子,这样你们可以离我近些,方便我照顾你们。城里医疗条件也好,你们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,也能及时就医。”小辉真诚地说道。
林晓微微皱了皱眉头:“小辉啊,你的心意我们领了。但我们在这村里生活了一辈子,这里的一草一木、邻里乡亲都像是我们的亲人,我们舍不得离开啊。”
周梅也附和道:“小辉,娘知道你孝顺。可这村子才是我们的根,离开了这里,我们心里会空落落的。”
小辉有些着急:“可是爹,娘,你们年纪大了,我实在不放心你们在村里。村里的生活条件毕竟有限。”
林晓笑着拍了拍小辉的手:“儿子,你不用担心。我们在村里也能把自已照顾好。而且村里这些年也发展得不错,有诊所,生活用品也都能买到。”
在一旁的小女儿小悦也开口了:“哥,我觉得爹娘说得对。他们在村里生活得自在,强行让他们去城里,他们可能会不习惯。”
小辉无奈地叹了口气:“那好吧,既然你们都这么坚持。不过我会经常回来看望你们的。”
林晓欣慰地说:“小辉啊,有你这份心就够了。其实我们也想好了一些晚年的规划。”
周梅接着说:“我们想把院子后面那块空地开垦出来,种些花草蔬菜。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自给自足。”
村里的老邻居王大爷听说了他们的想法,拄着拐杖过来串门。“林晓啊,你们这想法好啊。种点花花草草的,看着也舒心。我跟你们说,我那有一些好的花种,到时候给你们送过来。”
林晓连忙起身迎接:“王大爷,您太客气了。您这经验丰富,还得多给我们指点指点呢。”
王大爷笑着摆摆手:“指点谈不上,咱们互相交流嘛。对了,你们打算种些啥蔬菜啊?”
周梅回答道:“想种点西红柿、黄瓜、豆角之类的,都是些家常菜。”
王大爷点头称赞:“这些好啊,新鲜又健康。不过种菜可得注意浇水施肥的时间,不然产量不高。”
林晓认真地听着,说道:“王大爷,您放心。我们会好好学的。”
除了种地,林晓还想把自已这些年的经历写下来,留给村里的后人看。他对周梅说:“周梅,我想把咱们这一路走来的故事写出来,让村里的孩子们知道,以前的日子不容易,要珍惜现在的生活。”
周梅表示支持:“林晓,这是个好主意。孩子们读了你的故事,肯定能学到很多东西。”
小悦兴奋地说:“爹,我可以帮您画画插图呀,这样书里就更丰富了。”
林晓看着小悦,眼中满是慈爱:“好啊,小悦。有你的画,这本书肯定会更精彩。”
在村里的文化传承方面,周梅打算组织村里的妇女们成立一个传统手工艺小组,把一些快要失传的手工艺传承下去。她和村里的几个妇女聊天时说起这个想法。
张婶子高兴地说:“周梅啊,这个主意太棒了。我以前就会一些刺绣的手艺,正愁没人学呢。”
李大妈也说:“我会编草编,也可以教给大家。”
周梅笑着说:“那太好了。咱们一起努力,把这些老手艺传承下去,也能让村里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。”
林晓看着周梅为这些事忙前忙后,心疼地说:“周梅,你也别太累了。咱们慢慢来。”
周梅却说:“林晓,我这心里高兴。能在晚年为村里做些事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”
傍晚时分,林晓和周梅又坐在院子里,看着天边的晚霞。林晓感慨地说:“周梅,这样的晚年生活,是不是很不错?”
周梅微笑着回答:“林晓,是的。有你在身边,孩子们也孝顺,还能为村里做点事,我很满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