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微露,柔和的光线洒在村庄的田野上,泛起一片金黄。林晓早早地来到了自家农田,今天要进行播种,这是一项关键的农事活动,关乎着一家人未来的口粮。
林晓站在田边,仔细观察着土地的墒情,心中盘算着播种的间距和深度。这时,村里经验丰富的老农夫赵大爷路过,他看到林晓若有所思的模样,笑着走过来。赵大爷性格豁达,对农事有着独到的见解,在村里备受尊敬。
“晓儿啊,在琢磨啥呢?这播种可不能光靠想,得有经验。”赵大爷说道。
林晓抬起头,恭敬地回应:“赵大爷,我在想这地的情况,怎么播种才能让庄稼长得更好。您经验丰富,快给我指点指点。”
赵大爷走进田里,蹲下身子,抓起一把土,轻轻捻了捻,说道:“你看这土,还算,但下面有点紧实。播种的时候,间距不能太密,不然庄稼长不开,也不能太稀,浪费土地。深度嘛,大概两指左右就行,这样种子既能接触到足够的养分,又能顺利发芽。”
林晓认真地听着,不时点头。他拿起种子和农具,按照赵大爷的教导开始播种。只见他手法娴熟,每撒下一把种子,都能均匀地分布在田垄上,深度也控制得恰到好处。赵大爷在一旁看着,眼中露出赞许的目光。
“晓儿,你这孩子学得真快,手也巧。看你这播种的架势,将来肯定是个种地的好手。”赵大爷夸奖道。
林晓笑了笑:“赵大爷,都是您教得好。我想多学点本事,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。”
在播种过程中,林晓发现了一个问题。田边有一块地势较低的地方,容易积水,如果按照常规播种,种子可能会被淹死。他皱起眉头,思考着解决办法。
“赵大爷,您看那边地势低,容易积水,这可怎么办?”林晓指着那块地问道。
赵大爷摸了摸胡须,思考片刻后说:“这倒是个麻烦事。一般来说,可以挖条小沟,把水引出去。不过这样会占点地,而且费些力气。”
林晓看着那块地,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。他说:“赵大爷,我想在那块地种些耐水的作物,比如芋头。然后在周围稍微垫高一点,做成一个类似小池塘的形状,这样既能利用积水,又能种出东西来。”
赵大爷听了,眼睛一亮:“晓儿,你这想法不错啊!这就是动脑子种地,比咱老一套的方法强。”
林晓得到赵大爷的认可,心中更加有底。他立刻动手,将地势低的地方整理出来,种上了芋头,并在周围筑起了一圈小土埂。
忙完了播种,林晓又来到村里的公共打谷场。这里的石磙因为年久失修,有些破损,使用起来很不方便。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正在商量着怎么修理。
林晓走上前去,仔细查看了石磙的破损情况。他发现石磙中间有一道裂缝,如果直接修补,可能效果不好,而且容易再次损坏。
“这石磙的裂缝有点大,单纯用水泥修补可能不行。我觉得可以找根粗铁链子,把石磙箍起来,然后再在裂缝处填上水泥,这样会更牢固。”林晓提出了自已的建议。
其中一个年轻人小李有些怀疑地说:“这能行吗?从来没听说过这样修石磙的。”
林晓耐心地解释道:“我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类似的方法。这样做可以增加石磙的抗压性,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。而且铁链子还能起到加固的作用,让石磙更耐用。”
小李还是不太相信:“这只是书上说的,不一定靠谱吧。要是修不好,这石磙可就彻底废了。”
这时,村里的老工匠王师傅走了过来。王师傅手艺精湛,对各种农具的修理都很在行。他听了林晓的建议,仔细思考了一下,说:“林晓这孩子的想法有道理。这石磙裂缝大,普通修补确实不保险。用铁链子箍起来是个创新的办法,值得一试。”
有了王师傅的支持,大家开始按照林晓的方法修理石磙。林晓亲自去找来了粗铁链子,和大家一起动手。他们先把铁链子紧紧地箍在石磙上,然后调配好水泥,仔细地填进裂缝里。经过一番努力,石磙终于修理好了。
当石磙重新在打谷场上滚动起来时,大家发现它比以前更加平稳,而且裂缝也没有再出现。村民们纷纷对林晓竖起了大拇指。
“林晓啊,你这脑子真是好使。这石磙修得太棒了,以后打谷可方便多了。”一位大叔夸赞道。
林晓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我只是提了个想法,还得靠王师傅和大家的手艺才能修好。”
晚上,林晓拖着疲惫但充实的身体回到家。母亲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开心地吃着饭。
“晓儿,今天在田里和打谷场都忙啥了?看你累得。”母亲关切地问道。
林晓把今天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家人。父亲听后,欣慰地说:“晓儿,你能在劳动中动脑子,这是好事。咱们庄稼人就得这样,不能光靠死力气。”
“是啊,哥,你今天可真厉害。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,多学本事。”弟弟崇拜地说。
林晓笑着摸了摸弟弟的头:“只要你肯学,哥一定教你。”
饭后,林晓来到院子里。周梅得知他忙了一天,也过来找他。
“林晓,听说你今天在村里又露了一手,把石磙都修好了。”周梅笑着说。
林晓拉着周梅的手,说:“这也没什么。我就是想为村里做点事,让大家的生活能更方便些。”
周梅靠在他的怀里,温柔地说:“你做的每件事都很有意义。我相信,在你的努力下,咱们村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“有你在我身边支持我,我更有动力了。”林晓紧紧地握着周梅的手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