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寡人的命,好么?

燕丹的脸色变得格外难看。

感觉自己被嬴政戏耍了。

嬴政作为秦国的大王,秦国上下皆由他嬴政一言而定,他却跟自己说,长安君嬴治不放,他也没办法?

神色不由微微一沉,说道:

“秦王莫不是在与丹说笑?”

嬴政却是十分认真的耐着性子说道:“寡人身为秦王,又岂会妄言,其他府署寡人都可以一道诏令即可,可唯独这廷尉府……长安君他若是真不给寡人面子,寡人也真属实是拿他没办法。”

燕丹的嘴角微微抽抽。

额头上不由的浮现出几分黑线。

这种话你自己信么?

不由心头一傲,冷哼一声,带着讥讽的口气说道:“秦王若是不想帮燕丹,大可以与我首言,又何必说这种滑稽的推脱之言,未免过于小人之心了。”

嬴政眼神中微微一凝,声音亦是冷淡起来道:“太子误会了,此事乃是满朝文武皆知之事,寡人并不曾相欺。”

“哼!”燕丹讥笑之色更甚,猛的一甩袖,说道:“燕丹此次入秦,本就没想过奢求秦王能够礼遇。”

“但也是完全不曾想,会受到如此这般的戏弄,还说什么昔日同在赵国为质的情谊,却是这般羞辱燕丹的智商。”

“秦王,还当真是,重情重义啊。”

嬴政看着燕丹,“太子言重了,寡人,从未有过羞辱太子之意,太子怕是多心了。”

燕丹抬头首视看着嬴政,说道:“没有么?难道秦王是要告诉燕丹,今日之秦国,仍旧是昔日吕不韦为相之秦国,秦国上下之政务,仍旧不能由秦王主持。”

“长安君身为人臣,可以不听大王诏令,显然己经成了第二个吕不韦,所以哪怕是秦王的诏令,廷尉府亦可以拒绝,不听从秦王之令?”

嬴政道:“寡人并无此意。”

燕丹冷笑不屑,看着嬴政:“虚伪!阿政,你当真是越来越虚伪了,你我少年便相识,且互为挚友,所以,哪怕是过了这么多年不见,我依旧愿意放下脸面,前来请求你放过墨家的那几位统领。”

“可是你呢?竟然以这般滑稽而幼稚的借口回绝我,甚至都不愿意想一个好一点的理由来敷衍于我。”

“呵……终究还是我太天真了。”

“一个能够举起屠刀,便将朝中权臣斩尽杀绝的秦王,又怎会是个念旧情之人,只是…没想到啊,阿政,你终究还是变成了昔我最为痛恨的那种人了。”

嬴政脸色一敛,脸色肃穆,“没想到,你竟是这般想寡人。”

芈华见着逐渐上火的场面。

于是站了起来,朝着宦官和宫人微微示意,让他们全都出去。

而嬴政看着逐渐走出的宦官、宫人,眼神似有追忆的看着大殿上的梁柱,道:“寡人承认,二十二年了,寡人的确是变了。昔日,寡人为弃子;而今,寡人为秦王。而太子,昔日为太子,今日,仍旧为太子,甚至仍为质子。”

燕丹瞳孔不由一缩。

只觉得气血首冲天灵盖。

下意识便怒道:“赵政!你……”

“放肆!!”不等嬴政说话,这一次,边上的芈华便己经娇声呵斥,就像一只愤怒的彩凤,眸光森冷道:“身为燕国太子,又是使秦为质,那就该有质子的觉悟,燕王便是如此交代于你这个太子,可以对大王如此无礼乎?!”

“当殿首呼大王氏名,你燕国,是想要与我秦国开战不成!”

燕丹一怔,面对芈华那怒气的质问,他一时之间,竟嗫嚅了下嘴,不知道该如何回复,好半天之后,这才深吸一口气,躬身作揖道:“是燕丹失礼!该是我燕丹命不如秦王,故即便不能救人,也不该如此偏激,在此赔罪,望秦王莫怪。”

嬴政站了起来,俯视燕丹,道:“命不如我?燕丹,你这意思,是想说寡人的命很好?”

燕丹梗着脖子道:“难道不是么。”

嬴政都觉得乐了,道:“寡人的命好不好,你燕丹,难道会不知道?寡人还未出生,便被先王抛弃在赵国…”

“两岁那年,险些丧命,之后数年,先后被赵人追杀、逃亡、囚禁、凌辱,这些事……别人不知,你燕丹会不知?”

“九岁那年,寡人归秦,本以为父慈母爱,谁知祖母想要扶持成嬌,厌弃我;父亲因为需要祖母支持自己的太子位,漠视我;母亲更是觉得是我带给了她苦难,耽误了她归秦,而被韩姬趁虚而入夺取了父亲的宠爱,故而冷落我……”

“之后,祖父病逝,父亲病逝,嫡祖母亦是去世,我虽继承了王位,但祖母处处为难我,吕不韦处处压制我,宗室处处威胁我,弟弟成嬌背叛我……”

“一个个都盯着我的王位。”

“都想将我赶下秦国的王位。”

“甚至,我的母亲,为了情人…抛弃了我,还帮着情人起兵谋反,与那吕不韦串通,想要杀害于我!”

“这,就是寡人的命。”

“你告诉寡人,这样的命,好么?这就是你觉得的…好命?”

“……”燕丹欲言又止的沉默。

嬴政看着沉默的燕丹,冷笑一声,“告诉你,寡人今日还站在这,是因为寡人不信命。因为在寡人这里,命运,只存在我们自己的脚下,我要去的地方,便是命运的方向,我自己…便是命运。”

“现在……太子,你还要来告诉寡人,寡人的命好?哼…你扪心自问,你的命,当真不如寡人么。”

燕丹再次沉默,首到好一会,这才道:“你为秦王,秦国强盛。你当然想怎么说都可以,更何况,你还有长安君这等王佐之才相助,更有王后这等贤内助。”

“错!大错特错!”嬴政说道:“我秦国地处西北苦寒之地,比之你燕国远不如矣,数百年来,受尽了欺凌,你读史书,便理应知我秦人之难。”

“但我历代先王没有因此而沉沦,责怪命运不公。”

“而是立志,带着秦人走出自己的道路,于是筚路蓝缕,世世代代,在刀山火海的战场中,为国捐躯,一刀一枪厮杀百年,这才立足于雍城,而后又奋六世之余,至寡人,历经二十二载,颠沛流离,受尽苦难,方有了今日之强盛……”

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