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四十一章 陛下知我

第六百四十一章 陛下知我

陈邦彦回神,清了清嗓子开口道:“奉天承运皇帝,敕曰...”

“朕膺天命,统御万方,夙夜忧勤,惟以安民兴国为念,近命陈邦彦总理南直隶清丈田亩,推行新政,以正赋税、苏民困,然有勋臣枉顾国法,抗命阻挠,甚至构陷忠良,动摇国本,此等行径,实负朕恩,亦悖太祖立法之初衷...”

不对劲啊!

朱国弼适才的喜悦已是一扫而空,听着圣旨中这意思,怎么是叱责勋贵呢?

“南和伯方一元,世受国恩,本宜竭忠报销,乃敢隐匿田亩,抗缴赋税,更煽动舆情,诽谤朝廷,更妄图行刺钦差,着即削去伯爵,贬为庶人,家资尽数充公,以儆效尤,其族人概不株连,然不得再以勋戚自居,违者严惩不贷...”

“什么?削爵?”南和伯夫人脸色苍白,跪在地上的身体也是摇摇欲坠,身后两个儿子压根没有发现母亲的异样,耳边只剩下了褫夺爵位,家资充公这几个字来。

“肃静!”张国维轻声提醒了一句,南和伯府中人这才闭上了嘴巴,可神情已是难看至极,心中也已开始盘算日后该怎么办?

“至于魏国公徐弘基、保国公朱国弼等,虽有联名劾奏之举,然朕细查其情,或为奸人蒙蔽,或为群议所胁,姑念勋旧,暂免其罪,然自今以后,务须洗心革面,全力配合新政施行,若再敢阳奉阴违,阻挠清丈,则国法森严,必依律重处,绝不宽贷!”

陈邦彦宣读到此处的时候,抬头看了一眼跪着的徐弘基和朱国弼,他二人垂着脑袋,拳头捏得发白,虽看不清神色,想来心中定是愤懑无比。

“钦差大臣陈邦彦...”陈邦彦念到自己名字也觉得颇是奇妙,他怕是古往今来第一个,自己给自己宣旨的钦差了,“忠勤体国,朕所深知,仍赐尚方宝剑,准先斩后奏之权,凡抗旨不遵、隐匿田亩、煽惑民心者,无论勋贵官绅,皆可依律严惩,毋须复奏。”

“另...”

本以为圣旨到这儿也就结束了,所有相关人员不也都有处置了吗?南和伯削爵,保国公等勋贵暂不处置,陈邦彦继续履行钦差之职,怎的还有个另?

所有人竖起了耳朵,听陛下还有什么吩咐安排。

“为防奸人作乱,特命腾骧四卫管驻南京,直至南直隶清田事毕,一应军需,由南京户部支给,不得延误!”

原来是冲着南京守备军来的!

朱国弼脸都青了,这最后一句不就是念给自己听的吗?好叫自己不要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,不然腾骧四卫可就要“平乱”了。

陈邦彦宣读完收起圣旨,这份圣旨不是给单独各人的,念完就放在南京府衙中,张国维起身接了过去,其余人谢恩后也纷纷站起身来,可面上神情就有趣多了。

高文采没有说什么,可面上神情倨傲,看着陈邦彦好似在说,“看吧,还不信!”

陈邦彦忽略了他,虽然陛下坚定得支持自己,但面对保国公和魏国公,他也不能拿着因为这份圣旨就骄矜自傲。

“保国公、魏国公,既然朝廷有旨,接下来的清丈事宜,还请两位国公配合,下官感激不尽!”

陈邦彦朝二人躬身行礼,语气也恭敬,朱国弼和徐弘基就算心里再是憋闷,此刻也拿他没有办法,还得强颜欢笑着点头答应。

两人携手离开府衙不久,南和伯府的人也哭哭啼啼走了,他们要尽快回府收拾一下,好将能带着走的藏匿好,也免得将来没有了活路。

之后卢象升和常延龄、邓世杰三人也到了,听闻了朝廷旨意后,三人也不惊讶,好似觉得本就该如此一般。

陈邦彦见他们反应后,只觉得先前的自己太蠢,也对自己不够信任陛下而惭愧。

“既然如此,本将就先回京,你们留在南京好好帮衬陈大人吧!”卢象升朝肠炎林二人说道。

“是,末将遵命!”二人拱手应下。

“对了,还有文书!”

陈邦彦突然想起朝廷除了送来了圣旨,还有一封文书,打开 一看,其中一份是给腾骧四卫的任命,还有一份是户部给南京户部的调粮文书,最后一份...

“这是陛下...”陈邦彦看着手中薄薄一张纸,以及纸上所写后,禁不住有些哽咽。

“陈卿:朕览南直隶诸勋奏疏,字字如刃,皆欲置卿于死地,卿独持尚方宝剑立风雨中,为朕守这江山田亩,受谤不辩,蒙冤不诉,朕岂不知?

卿在江南所行,朕一一俱见,昔年张居正丈量天下,终落得人亡政息,今朕赐卿八字;但行新政,莫问身后。丹书铁券朕能赐,亦能熔,江南勋贵百年根基,卿尽管连根拔起,朕的剑,,从来只斩祸国之人,不伤忠君之臣,秋深露重,卿擅自珍摄,待清丈功成之日,朕当亲酌金罍为卿洗尘。”

陈邦彦眼角,久久捧着手书看了又看,最后将信纸收好,抬眸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。

陛下知我!

陈邦彦此前所有的忧虑一扫而空,待心绪平定几分后,朝堂中诸人拱手道:“此事既已解决,下官这便继续清丈去了,下官告辞!”

陈邦彦昂首挺胸出门而去,看着他风风火火的背影,高文采示意门口两个锦衣卫跟上护卫,之后哼笑一声,“眼下怕是再来十个刺客,他也是不怕的!”

“高同知真会说笑,何人能从锦衣卫眼皮子底下行刺钦差?”张国维笑着道。

高文采撇了撇嘴,起身拍了拍衣袍,“行了,本官带人去南和伯府,抄家这得罪人,但也怠慢不得!”

南和伯府褫夺爵位,家资充公,眼下的宅子也要收回,还要对账,事情且多着呢!

“如此,我们驻兵在何处为好?”常延龄开口问道。

张国维取来南京舆图摊开,卢象升走上前看了几眼后,指着玄武湖方向道:“这儿可能驻兵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