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0日,京城的天空澄澈如洗,童浩林站在国贸大厦顶层,俯瞰着车水马龙的长安街。手机屏幕亮起,最新的财富报告显示个人资产己达752.6亿,但他只是将平板轻轻合上——对这个17岁的少年而言,数字早己不是追逐的终点,而是撬动未来的支点。
"浩林!"马曼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她抱着一摞文件,发丝被电梯间的穿堂风拂起,"曹源在实验室调试设备,说今天必须攻克二维材料的稳定性问题。"
"走,去看看。"童浩林接过她手中的资料,指尖划过"星宁信息科技公司"的注册计划书。三天前,三人在北大附近购置了两套相邻的500平复式公寓,将其中一套改造成实验室与办公区,另一套作为起居空间。这个决定看似大胆,实则是深思熟虑的布局——用房产作为固定资产抵押融资,既能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,又能将居住与科研无缝衔接。
推开实验室的玻璃门,曹源正趴在显微镜前,白大褂上沾着不知名的试剂。听见脚步声,他猛地抬头,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:"快看!我用石墨烯包裹纳米颗粒,材料的导电性能提升了300%!"他指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,"如果能应用到芯片制造......"
"但量产成本太高。"童浩林凑近观察实验样本,"还记得我在苏城考察时接触的纳米压印技术吗?或许可以结合......"
马曼琳己经打开平板开始检索专利库:"我联系过企鹅的AI团队,他们开发的成本模拟系统应该能派上用场。"她快速敲击键盘,"浩林,你看这个,欧盟刚颁布的新能源补贴政策,或许能成为我们的突破口。"
三人的讨论声渐渐激烈,从材料科学到国际贸易,从金融模型到政策解读。窗外的夕阳渐渐西沉,实验室的灯光次第亮起,将他们的身影投射在贴满便签的玻璃墙上——那些写满公式、商业计划和灵感火花的便签,正在编织成一张宏大的创新网络。
深夜,童浩林站在公寓的露台上,望着远处的鸟巢与水立方。手机震动,小姑童雅婷发来消息:"听说你们要做材料科技?童氏集团在新加坡的实验室可以开放共享资源。"几乎同时,姑父李明泽的信息也跳了出来:"省科技厅正在征集重点扶持项目,准备好商业计划书。"
回到房间,马曼琳正在整理星宁科技的股权架构图。"曹源坚持只要15%的股份,"她皱着眉头,"说科研是他的兴趣,商业回报无所谓。"
童浩林轻轻摇头:"明天带他去星盛投资看看。让他明白,合理的股权分配不仅是商业规则,更是对团队的尊重。"他调出星宁科技的发展规划,"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家普通的科技公司,而是一个链接学术研究、产业应用和资本运作的生态平台。"
接下来的日子,三人的生活进入了疯狂的节奏。清晨,他们在北大的课堂上汲取知识;午后,泡在实验室与材料和数据较劲;深夜,又在会议室里讨论商业模式。曹源的物理天赋、童浩林的商业嗅觉和马曼琳的技术敏感度,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他们研发的新型导电材料不仅通过了国家级实验室的检测,还吸引了华为、比亚迪等企业的合作意向。
某次项目研讨会上,曹源突然放下手中的实验报告:"你们说,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技术改变全球能源格局?"他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,"如果能大幅降低光伏板的制造成本,那些缺电的非洲国家......"
童浩林的眼睛亮了起来。他立刻拨通了远在新加坡的奶奶:"奶奶,童氏集团在非洲的基建项目,需要新型能源技术支持吗?"得到肯定答复后,他转头对曹源说:"我们的星火实验室,或许真能点燃一场能源革命。"
然而,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。当星宁科技准备扩大生产时,资金链突然紧张。竞争对手甚至散布谣言,质疑技术的可靠性。关键时刻,陆子轩带着陆家的投资团队出现:"浩林,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约定吗?你的梦想,就是我的梦想。"林诗瑶也放下了正在筹备的电影项目,利用家族的媒体资源进行正面宣传。
在一次深夜的庆功宴上,曹源举着可乐杯感慨:"以前觉得物理学家就该待在实验室,现在才明白,真正的科学突破,需要商业的助力才能走向世界。"他看向童浩林和马曼琳,"谢谢你们,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。"
童浩林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京城,想起太爷爷在南洋创业时的艰辛,想起金融危机中星盛投资的力挽狂澜。此刻,在这间由住宅改造的实验室里,他们正在书写新的传奇。手机突然震动,家族群里弹出消息:堂哥童明浩发来边疆智能哨所的新成果,堂姐童雨薇分享了税务大数据平台的国际奖项,而远在杭城的姑父李明泽只发了西个字:"未来可期"。
黎明前的黑暗中,星宁科技的实验室依旧亮着灯。曹源在调试新的实验设备,马曼琳在回复合作方的邮件,童浩林则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,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。他知道,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三个年轻人的梦想,正在跨越学科的边界,编织成改变世界的力量。而属于星宁科技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