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历史并没有被改写

随着邺城的陷落,曾经短暂辉煌的冉魏帝国,仿佛昙花一现。

在邺城被攻破的那天,雨越下越大,仿佛苍天也在为冉魏的覆灭而哭泣。

冉闵死后,诡异的事情发生了。

行刑之地遏陉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,蝗虫大起,自五月起天旱不雨,首至十二月。

大地干裂,燕国百姓们纷纷流离失所,据传言这是冉闵的怨气所致。

燕王慕容儁也开始感到不安,他看着民不聊生的惨状,心中有些慌了。

在慕容恪的建议下,他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,并追谥其为武悼天王。

说来也怪,就在祭祀当天,天空突然降下大雪,积雪没过了人的双膝,连续数月的干旱就此结束。

在冉闵生命的最后一刻,林默的灵魂也得到了释放。

他的眼前闪过无数画面,前世的记忆与今生的经历交织,随后林默的灵魂被吸入时空裂隙。

而此时,现实世界中的林默在坠楼后因被树枝缓冲,仅受轻伤,昏迷三天后在医院醒来。

醒来后,林默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,他发现自己后颈的朱砂痣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道淡粉色疤痕,这与冉闵斩首位置相同,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他与冉闵之间奇妙而紧密的联系。

恍惚中,他仿佛置身于遏陉山顶,寒风凛冽,云雾缭绕。

那个身穿铠甲、手持湛卢剑的身影缓缓转过身来,冉闵的脸上带着释然的微笑,眼神中满是历经沧桑后的宁静。

“林默,” 冉闵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传来,却又清晰地在他耳边响起,“你我虽身处不同时代,却有着共同的使命。

如今,汉人的火种得以延续,我的心愿己了。” 话音未落,画面渐渐消散,林默的眼中却己噙满泪水。

这一刻,他终于明白,自己真的穿越到了过去。

出院后的冉闵回到大学图书馆,在古籍区翻到了《资治通鉴》卷九十八,关于冉闵的记载旁,不知何时多出一行朱砂批注:“杀胡令终成,汉祚得续,汝功己竟。”

此后的日子里,林默书桌上始终摆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—— 那是他坠楼前在图书馆拍下的《资治通鉴》卷九十八的残页,如今上面的文字己悄然改变。

曾经困扰他的生活困境,在历史的厚重面前似乎也都变得渺小。

虽然林默的母亲,最终还是因癌症走了,但是林默在挚友李小胖的帮助下,己经尽了最大的努力!

办理完母亲的葬礼后,林默开始收集散落民间的五胡史料,将那些被遗忘的抗争故事整理成册。

从那以后,林默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曾经,他在学业的压力、生活的困境中迷茫挣扎,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迷雾,找不到前行的方向。

但经历了这一切后,他的内心变得无比坚定。他走访各地的博物馆、档案馆,与历史学者们交流探讨,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一一挖掘出来。

他常常在深夜伏案疾书,窗外的月光洒在稿纸上,为他照亮书写的道路。

他撰写论文,参加学术研讨会,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,了解冉闵这位在困境中奋起抗争的英雄。

他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段被忽视的历史,冉闵的名字也不再仅仅存在于古籍的字里行间。

多年后的一个春日,林默站在母校新建的历史纪念园讲台上,为学弟学妹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
天空中飘起了绵绵细雨,轻柔的雨丝落在他的肩头,也落在不远处冉闵的青铜雕像上。

那尊雕像栩栩如生,冉闵手持双刃矛,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,仿佛随时准备为守护身后的土地和人民而战。

致辞时,他望着冉闵雕像手中紧握的双刃矛,发现矛尖处闪烁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红光,仿佛是冉闵的魂魄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和汉人。

“冉闵从未离开,他活在每一个为尊严而战的灵魂里。”林默的话语回荡在纪念园上空。

雨停后,阳光穿透云层,在雕像脚下形成一道彩虹,宛如跨越千年的桥梁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连接着林默与冉闵的灵魂。

这段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,关于作品的结尾,曾经的我也经历过数次挣扎,在改写这段历史和尊重历史结局的抉择中徘徊——

我站在时间的此岸,望着那些己经凝固的史书,心中涌动着改写的欲望——

但博尔赫斯在《小径分岔的花园》中写道:"时间永远分岔,通向无数的未来。"改写历史,就是在无数平行宇宙中强行关闭其他所有可能性。

海德格尔也曾说过:"人是被抛入世界的。"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的自由,但正因如此,面对历史的勇气才显得如此珍贵。

为此,我忽然释怀,改写历史的诱惑,本质上是逃避存在重负的懦弱。

而真正的哲学智慧,是像尼采所说的,在承认历史不可更改的前提下,依然热烈地活着。

所以,我最终选择尊重历史!

我们不是历史的改写者,而是意义的编织者。

在这个充满裂痕的世界里,每个瞬间都包含着所有时间的重量,每次呼吸都是对历史的重新诠释。

这才是时间给予我们最残酷也最慷慨的礼物。

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,那就是:

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,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,勇敢地为尊严和正义而战。

全剧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