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沃野新绿映晴空 安居乐土绘民生

公元前1世纪5年的暮春,欧洲大陆的乡村被新绿浸染。在法兰西克南部的普罗旺斯,老农雅克蹲坐在田埂上,粗糙的手掌着刚破土的"秦麦三号"幼苗。这种来自东方的小麦种子,根系如蛟龙般扎入红土地,麦穗得几乎垂到地面。他扭头对邻居笑道:"按墨家农技官说的,用蒸汽犁深耕,再施上那黑糊糊的'化肥',今年收成怕是要翻三倍!"

与此同时,日曼国巴伐利亚的山脚下,成片的水稻田波光粼粼。大秦农科院的学者挽着裤腿站在水中,指导村民调整自动灌溉系统。"注意水位线!"研究员小李指着浮标上的刻度,"这'越光稻'喜水,但也不能淹了稻心。"一旁的孩童们好奇地围着青铜制的播种机,看着它将稻种均匀播撒,惊呼声此起彼伏。

罗马帝国治下的西西里岛,情况同样喜人。原本只能种植橄榄树的贫瘠土地上,经过墨家改良的耐盐碱蔬菜蓬勃生长。国营农场的仓库里,腌制好的秦式泡菜与意大利腌橄榄并排摆放,散发着的香气。农场主安东尼奥斯抚摸着账本,笑得合不拢嘴:"这些东方蔬菜,在罗马市场上供不应求!"

在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,欧洲乡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。沿着莱茵河两岸,一排排崭新的廉租房整齐排列。米白色的外墙搭配中式飞檐,窗户上的彩色玻璃既保留了欧式风格,又镶嵌着玄鸟纹的镂空雕花。每栋100平的公寓内,自来水管道24小时供应热水,青铜制的灶台连接着煤气管道,餐桌上,秦式的瓷碗瓷筷与欧式的银叉银刀相映成趣。

"快来看!家里来'神仙水'啦!"在高卢的一个小村庄,妇人玛丽娅拧开厨房的水龙头,清澈的水流顿时倾泻而出。她的丈夫皮埃尔则摆弄着墨家赠送的铸铁炉,兴奋地说:"这炉子烧的是'煤气',比木柴干净十倍,做饭还快!"一旁的孩子们围着新添置的冰箱,好奇地观察着里面凝结的冰霜。

玄翎公国的情况更具特色。在多瑙河上游的山谷中,牧民们的蒙古包旁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新居。这些房屋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圆顶设计,又融入了大秦建筑的抗震技术。屋内,羊皮地毯上摆放着秦式矮桌,壁炉里燃烧着无烟煤,墙上挂着用拉丁文书写的《大秦农谚》。

童浩林通过跨国信号站,实时关注着欧洲乡村的变化。当全息投影中出现雅克老汉捧着金灿灿的麦穗,玛丽娅一家在新居前欢笑的画面时,他满意地点头:"传朕旨意,给每个农技推广站增派百名墨家学徒,再调拨十万套农具。"他拿起一卷竹简,上面记录着最新的"安居工程"计划,"廉租房要配套建设学堂、医馆,让百姓住得好,更要活得好。"

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,欧洲乡村的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。在英格兰的小村庄,村民们白天在田间种植大秦引进的茶树,傍晚便聚集在新建的村学里,听夫子讲解《论语》与亚瑟王传说。在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,孩子们穿着中式短打,踢着用大秦工艺制作的足球,欢笑声回荡在白色的建筑群间。

更令人欣喜的是,欧洲乡村的自给自足能力大幅提升。每个村庄都设有小型的国营工坊,村民们用当地的羊毛纺织秦式毛毯,用葡萄酿造结合东西方工艺的美酒。当第一列满载着欧洲特产的蒸汽火车驶向大秦,车厢里的奶酪、火腿与丝绸、瓷器并肩而行,标志着两个大陆的经济纽带愈发紧密。

暮色渐浓,欧洲的乡村亮起温暖的灯光。在法兰西克的薰衣草田旁,新落成的钟楼敲响了五下,钟声里混合着秦腔与民谣的旋律。雅克老汉站在自家的麦田前,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廉租房区,喃喃自语:"从前只敢在梦里想的好日子,如今竟成了真。"而在千里之外的咸阳宫,童浩林望着世界舆图上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,嘴角扬起欣慰的笑容——他知道,大秦播撒的文明种子,己在欧洲的沃土里,长成了遮天蔽日的繁茂大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