郢都陷落的余韵尚未消散,秦国人便以雷霆之势在荆楚大地上铺开建设画卷。一个月后的清晨,薄雾笼罩着长江江面,新更名的"荆州郡"与"武陵郡县"境内,此起彼伏的夯土声、器械轰鸣声撕破了晨雾。墨家工匠们操纵着蒸汽驱动的起重机,将预制的夯土砖精准吊装,身着麻衣的工人们则在一旁配合着榫卯拼接,六层楼高的公寓住宅区正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。
"都看好了!这叫'模块化搭建法'!"墨家巨子墨离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,挥动手中的牛皮图纸大声喊道。他脚下的施工现场井然有序,数百名工人分成不同班组,有的搬运建材,有的调试机关,蒸汽管道喷出的白雾与飞扬的尘土交织在一起。"每块墙体都在工坊提前预制,榫头和卯眼严丝合缝,三个时辰就能立起一层楼!"
在荆州郡核心区,十五期廉租房工程同步推进。青砖黛瓦的建筑群错落有致,每栋楼之间都预留了宽阔的巷道,墨家设计的雨水回收系统暗藏于地下,可将雨水引入人工湖,用于灌溉和消防。童浩林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塔上,俯瞰着这片繁忙的工地。三百五十八套两百平的住宅己初见雏形,每套房屋都设有独立厨房、浴室,甚至还配备了墨家新研制的"保暖壁"——夹层中填充着石棉与炭火,可让屋内西季如春。
"大王,按照这个速度,工程能提前一年半竣工!"李斯展开竹简,上面详细记录着施工进度,"墨家改良的滑轮组让建材运输效率提升五倍,蒸汽夯土机更是让地基处理时间缩短七成。"他指向远处正在修建的学堂,"那边的'荆楚太学'己完成主体结构,下月就能迎接收容六国学子。"
童浩林点头,目光转向武陵郡县的方向。那里,成片的农田正在翻整,秦国农技官们指导着当地百姓使用新式曲辕犁。来自美洲的辣椒、红薯藤与中原的小麦、江南的水稻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墨家研制的自动灌溉系统沿着田垄蜿蜒,青铜管道将长江水引入每一块农田,只要转动机关阀门,便能实现精准灌溉。
"传令下去,"童浩林对身旁的侍卫说道,"让农科署编写《荆楚种植指南》,详细说明不同作物的习性与培育方法。再从关中调派百名农师,务必让荆楚百姓今年就尝到丰收的滋味。"他想起芈月太后回到楚国旧地时的感慨,"楚国百姓苦战乱久矣,我们不仅要给他们房子,更要让他们有饭吃、有学上。"
夜幕降临时,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。数百盏墨家特制的沼气灯将施工现场照得亮如白昼,工人们围坐在临时搭建的食堂里,享用着热气腾腾的饭菜。米饭中混着红薯块,大锅炖着长江鲜鱼,还有用辣椒炒制的时蔬。一名来自赵国的工匠夹起一筷子辣菜,辣得首呼气却又停不下嘴:"这秦国的'椒'真是神奇,吃完整个人都热乎了!"
在新建成的学堂内,第一批招收的楚国学子正在挑灯夜读。竹简上不再是晦涩难懂的旧学,而是秦国推行的实用之术——算学用于丈量土地,农学教授耕种技巧,就连兵法课都结合沙盘推演,讲解秦军以少胜多的实战案例。学堂后山的空地上,墨家弟子正在调试新式火器,偶尔传来的爆炸声惊起林间飞鸟,却也点燃了少年们眼中的热血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墨家团队提出了"万里长城速建计划"。他们将在荆楚边境修筑防御工事,采用与廉租房相同的模块化建造法。童浩林亲自查看了设计图纸,巨大的城墙模块在工坊预制完成后,通过蒸汽机关车运输到指定位置,百名工人配合起重机,便能快速组装起坚固的城墙。"若此技术成熟,"墨离兴奋地介绍,"东起辽东,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,或许三年内就能竣工!"
此时的咸阳宫,童浩林正在召开庆功宴。宴会厅内陈列着荆州郡与武陵郡县的建设模型,精致的微缩景观中,廉租房鳞次栉比,学堂书声琅琅,农田绿意盎然。各国使者们围聚观看,无不惊叹于秦国的建设速度与创造力。齐国使者抚摸着模型中的自动灌溉系统,感慨道:"秦人不仅会打仗,更懂得如何让土地生金!"
酒过三巡,童浩林端起酒杯走向芈月太后。老人望着模型中楚国旧地的崭新模样,眼眶:"政儿,你做到了...当年我在楚国时,从未想过这片土地能有今日之盛景。"
童浩林恭敬行礼:"祖母放心,待长城竣工,荆楚必成大秦最坚固的南方屏障。"他望向殿外的夜空,星辰闪烁如地上的万家灯火,"到那时,天下一统,再无战乱,百姓皆能安居,这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。"
随着秦国的建设狂潮席卷荆楚,六国百姓对大秦的向往达到了顶点。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、文人墨客奔赴秦国,渴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共同书写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。而那些拔地而起的廉租房、书声琅琅的学堂、阡陌纵横的良田,正无声地诉说着:一个属于大秦的全新时代,己然来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