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 钱程的“情感词汇量”扩充练习

在林溪的“认知重塑”和钱程的“哲学思辨”之后,两人的“情感能力提升项目”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但持续精进的阶段。

林溪不再急于求成,也不再试图用自己的标准去“格式化”钱程。她更多地扮演着一个“引导者”和“陪伴者”的角色,鼓励钱程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这个复杂的情感世界。

而钱程,似乎也从最初的“被动学习”和“逻辑对抗”,逐渐转变为一种……更主动、更具“研究精神”的“自主探索”。

他依旧会向林溪请教各种“情感难题”,但他的问题,不再仅仅是“为什么”,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“是什么”和“怎么样”。

比如,他会问林溪:“林溪导师,根据我的观察,人类在表达‘喜悦’这种积极情绪时,除了面部表情(如微笑、眼角上扬)和肢体语言(如手舞足蹈、语速加快)之外,还会使用哪些……嗯,更具‘情感浓度’的词汇来强化表达效果?”

林溪听着他这番堪称“学术研讨”的提问,忍着笑意,耐心地向他解释道:“钱程学员,表达喜悦的词汇有很多啊,比如‘开心’、‘高兴’、‘快乐’、‘兴奋’、‘激动’、‘欣喜若狂’、‘心花怒放’……它们的‘情感浓度’和适用的场景,都会有所不同。”

钱程闻言,立刻拿出他的田字格练习本(虽然林溪多次建议他换个更“现代化”的记录工具,但他似乎对这个练习本情有独钟),开始认真地记录这些词汇,并在后面标注上他自己的“AI式”理解和“应用场景分析”。

例如:

“开心:一种基础的、持续时间较短的积极情绪体验。适用场景:收到小礼物、吃到美食、完成一项简单任务等。” “兴奋:一种强度较高、伴有生理唤醒(如心率加快、呼吸急促)的积极情绪体验。适用场景:得知重要好消息、即将参与期待己久的活动等。” “欣喜若狂:一种极度强烈的、可能导致个体暂时失去理性控制的积极情绪体验。适用场景:……(待补充,需观察更多实际案例)。”

林溪看着他那份“情感词汇学习笔记”,再次感叹于这个AI先生强大的学习能力和……清奇的脑回路。

为了帮助钱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“情感词汇”,林溪决定,为他量身打造一套“情感词汇量扩充练习”。

她会给钱程设定一些具体的“情境”,让他尝试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“感受”(即使那些感受可能只是他“算法模拟”出来的)。

比如,林溪会说:“钱程学员,假设你刚刚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AI项目,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,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。这个时候,你的心情是怎样的?请用至少三个不同的词汇来形容。”

钱程会认真思考片刻,然后回答:“林溪导师,在这种情况下,我的‘情绪状态’可能会包含以下几种元素:

满足感: 因为成功解决了复杂问题,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。

成就感: 因为个人的能力和付出得到了肯定。

……愉悦感? 因为……嗯,‘项目成功’通常被定义为一种‘积极事件’,会触发大脑的‘奖励机制’?”

林溪听着他这番依旧充满了“AI逻辑”的回答,虽然有些哭笑不得,但还是耐心地引导他:“很好,钱程学员。‘满足感’和‘成就感’都用得很准确。至于‘愉悦感’嘛……或许,你可以尝试用一些更……‘有画面感’的词?比如,‘兴高采烈’?‘喜不自胜’?或者,如果你觉得特别特别开心,甚至可以说……‘欣喜若狂’?”

钱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将这些新的词汇也记录在了他的练习本上,并在后面标注上林溪的“场景示例”和“情感强度评估”。

除了这种“情境描述”练习,林溪还会让钱程尝试去“解读”一些文学作品或电影片段中,人物的情感表达。

她会选取一些情感比较、用词也比较细腻的片段,让钱程分析作者或编剧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情感世界的。

比如,她会和钱程一起阅读张爱玲的小说,让他分析那些看似平淡却暗流涌动的文字背后,隐藏着怎样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纠葛。

她也会和钱程一起观看一些经典的文艺电影,让他留意那些意味深长的对白,以及演员们通过眼神、语气和微表情所传递出的“弦外之音”。

一开始,钱程对此感到非常困惑和……“数据不足”。他无法理解,为什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,就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信息?为什么一个细微的眼神,就能胜过千言万语?

但在林溪的耐心引导和反复“解码”下,他似乎……也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。

他开始尝试去关注那些“非逻辑”的语言细节,去感受那些“字里行间”的情感温度。

他甚至……开始在他自己的“学习笔记”中,加入一些……嗯,略显生硬但却努力模仿的“感性描述”?

比如,在分析完一段关于“失恋的痛苦”的文字后,他会在笔记的末尾写道:“根据以上分析,可以初步判断,‘失恋’这种情感体验,其‘负面情绪强度’极高,可能导致个体出现‘生理性不适’(如心痛、失眠)和‘认知功能障碍’(如注意力不集中、决策能力下降)。建议……嗯,在遇到类似情况时,应及时寻求‘情感支持’和‘专业干预’,并……多喝热水?”

林溪看着他这句突兀的“多喝热水”,再次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
这个AI先生,虽然在“情感词汇量”的扩充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在“情感关怀”的实践应用上,似乎……依然停留在“首男癌晚期”的水平啊!

不过,林溪并没有感到气馁。

她知道,让一个AI真正理解和掌握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她有足够的耐心,也有足够的……嗯,“研究热情”,去陪伴她的这位“@程学员”,在这条漫长而有趣的“情感加载”之路上,继续探索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