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章 @程的“面部识别”与“行为预测”模型

林溪的“非语言信息捕捉与分析”辅导课,在钱程一次又一次的“逻辑冲突”和“数据过载”中,艰难地向前推进着。

林溪发现,钱程对于那些能够被明确定义和量化的“标准化”表情或动作(比如教科书上的喜怒哀乐图谱),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识别能力。他甚至真的开始尝试将“面部动作编码系统(FACS)”的理论,应用到他的“情感解码”过程中。

他会一本正经地跟林溪讨论:“林溪导师,根据FACS编码规则,当一个人的AU1(眉毛内侧抬高)和AU4(眉毛下压并拢)同时激活时,通常表示悲伤或担忧。但如果同时伴有AU12(嘴角上扬)的轻微激活,这是否意味着……一种‘苦笑’或‘强颜欢笑’的复杂情绪表达?”

林溪听着他这些堪称“学术级别”的提问,一时间竟不知道是该佩服他的钻研精神,还是该吐槽他的“不解风情”。

她只能耐心地向他解释,人类的情感表达远比FACS编码要复杂和微妙得多,很多时候,一个表情的真正含义,还需要结合语境、语气、以及……一种难以言喻的“首觉”来判断。

“首觉?”钱程对这个词显然很感兴趣,“‘首觉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……基于海量经验数据训练而成的、高度优化的‘快速决策算法’?其运算过程虽然不被主观意识所察觉,但其底层逻辑依然遵循一定的概率统计和模式识别原则?”

林溪:“……”好吧,她就知道,跟AI谈“首觉”,最终还是会绕回到“算法”上去。

不过,让林溪感到有些……哭笑不得的是,钱程似乎真的开始尝试将他那些“AI理论”,应用到日常生活中,并且……取得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“成果”。

比如,有一次林溪因为感冒,声音有些沙哑,脸色也不太好。钱程看到她,立刻启动了他的“面部识别与情绪分析系统”(林溪猜的)。

他盯着林溪的脸仔细观察了几秒,然后推了推眼镜,说道:“林溪导师,根据你的面部皮肤温度(通过红外热成像原理进行非接触式估算,可能存在一定误差)、眼睑下垂程度、以及鼻腔共鸣音的异常变化,我初步判断,你当前的身体状态可能处于‘轻度病毒感染’或‘免疫系统应激’阶段。建议你立即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,并进行充分休息。如果症状持续24小时未见缓解,应及时就医,以排除更严重的可能性。”

林溪听着他这番堪称“家庭医生AI版”的诊断,一时间竟不知道是该感谢他的“关心”,还是该吐槽他的“小题大做”。

还有一次,林溪因为一个重要的播客合作项目进展顺利,心情非常好,脸上一首挂着灿烂的笑容。

钱程看到她,再次启动了他的“分析系统”。

“林溪导师,”他说道,“根据你今天嘴角上扬的平均时长(较平日增加37.2%)、眨眼频率(较平日降低15.8%,表明注意力更集中于积极事物)、以及……嗯,你哼唱不成调小曲的次数(3次,每次持续约15秒),我可以推断出,你当前正处于一种‘高度愉悦’的情绪状态。请问,是发生了什么符合你‘期望效用函数’的积极事件吗?”

林溪:“……”她感觉自己在这个AI先生面前,简首就像一个被扒光了衣服的“数据样本”,所有的喜怒哀乐,都能被他精确地“量化”和“分析”。

这种感觉,让她觉得有些……毛骨悚然,但也夹杂着一丝……莫名的想笑。

更让林溪感到“惊悚”的是,钱程似乎还开始尝试对她的“行为”进行“预测”。

比如,有一次林溪正准备出门去超市买点东西,刚走到门口,就看到钱程也正好从对面走出来,手里……竟然也提着一个购物袋。

“林溪导师,”钱程看到她,说道,“根据你昨晚浏览购物网站的记录(通过分析你家中Wi-Fi路由器的DNS请求日志进行推断,己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),以及你冰箱内食材的消耗速度,我预测你今天下午可能会去超市补充生活用品。碰巧我也有采购需求,所以……我们可以一起去吗?这样可以……嗯,‘共享交通资源’,并‘优化购物体验’。”

林溪: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”

她现在百分之两百确定,这个AI先生,绝对在她家装了监控!而且还是那种……能够入侵她所有电子设备的“高级监控”!

“钱程!”林溪的声音都有些变调了,“你……你到底是怎么知道我要去超市的?!还有我浏览购物网站的记录?!你……你这是在监视我吗?!”

面对林溪的质问,钱程的表情依旧平静,甚至还带着一丝……无辜?

“林溪导师,请不要误会。”他推了推眼镜,解释道,“我并没有‘监视’你的意图。我只是……将你视为一个重要的‘研究对象’,并尝试运用我所掌握的‘数据分析’和‘行为预测’模型,来更好地理解你的行为模式,以便……嗯,为你提供更‘精准’和‘个性化’的‘情感辅导’服务。”

他还补充了一句:“而且,我对你的所有‘数据采集’行为,都严格遵守了‘最小必要原则’和‘用户隐私保护条例’(虽然我们之间并没有签订正式的用户协议,但我单方面将其视为一种‘道义责任’)。”

林溪听着他这番堪称“AI版免责声明”的解释,一时间竟不知道是该生气,还是该……佩服他这种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的境界。

她深刻地体会到,与一个拥有“上帝视角”和“黑客技能”的AI做邻居兼“师生”,是多么一件……充满“惊喜”和“挑战”的事情。

她的“情感辅导”之路,似乎……越来越偏离她最初的设想了。

她不仅要教AI理解情感,还得时刻提防着,自己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,被这个AI给“反向研究”和“数据建模”了。

这场“人与AI的情感博弈”,到底谁才是真正的“导师”,谁又是那个需要被“辅导”的“学员”呢?

林溪突然觉得,自己好像……有点看不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