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章 AI的影评:剧情BUG与逻辑漏洞

尽管林溪对钱程那套“情感解码”理论感到深深的无力,但她还是强打精神,陪着这位“AI学员”看完了整部文艺片。

在电影结束,片尾曲缓缓响起的时候,林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感觉自己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“学术研讨会”。

她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,转头看向钱程,准备听听他对这部电影的“最终观感”。

她不指望他能有什么深刻的情感共鸣,只希望他别再冒出什么“量子纠缠的宏观投影”之类的惊人之语就好了。

然而,钱程接下来的“影评”,再次刷新了林溪对他的认知。

“林溪导师,”钱程推了推眼镜,表情严肃地说道,“关于这部电影,我有一些……嗯,‘建设性的批评意见’。”

林溪的心里咯噔一下,有种不祥的预感。

“首先,在剧情逻辑方面,”钱程打开了他的平板电脑,调出一个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的文档,“我认为存在至少七处明显的‘BUG’和‘逻辑漏洞’。比如,在影片的第37分钟,女主角因为一个价值仅为5美元的打火机与男主角发生激烈争吵,并因此离家出走。这种行为的动机,与她之前塑造的‘理性独立女性’形象存在严重不符,缺乏足够的行为合理性支撑。”

林溪:“……”她记得那个情节,那明明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象征着两人长期积累的矛盾爆发好吗?!

“其次,在人物塑造方面,”钱程继续他的“专业点评”,“部分角色的行为模式过于扁平化和标签化,缺乏足够的‘成长弧光’和‘内心冲突’。例如,那个反派角色,他的作恶动机过于单一,仅仅是为了‘复仇’,这不符合复杂人性的多维特征。一个更合理的设定应该是……”

林溪感觉自己的太阳穴又开始隐隐作痛了。她只是想让他感受一下电影里的情感,结果他却开始给她分析起了“剧本杀”?!

“再者,关于电影的叙事节奏和剪辑技巧,”钱程越说越“投入”,甚至开始比划起来,“我认为导演在某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,存在明显的‘冗余信息’和‘无效镜头’。如果能够采用更精炼的叙事方式,并优化剪辑逻辑,可以将影片的总时长缩短至少15分钟,从而提升观影的‘信息获取效率’和‘沉浸式体验’……”

“停!停!停!”林溪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,“钱程学员!我们……我们是在看一部文艺片!不是在分析一个‘软件产品’的用户体验!你能不能……稍微关注一下电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人文关怀?”

钱程闻言,似乎有些不解:“情感和人文关怀,难道不应该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和合理的叙事基础之上吗?如果一部作品本身就充满了‘BUG’,那么它所传递的任何‘情感’,其可信度和感染力都会大打折扣。这就像一个底层代码混乱的程序,无论它的用户界面设计得多么华丽,其核心功能也必然存在缺陷。”

林溪:“……”

她发现,自己根本无法反驳他的这套“AI逻辑”。因为,从某种纯粹理性的角度来看,他说的……好像……也没什么大毛病?

但问题在于,艺术和情感,它就不是纯粹理性的东西啊!

“钱程,”林溪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,换了一种更温和的语气,“我明白你的意思。你追求逻辑的严谨和叙事的合理,这本身没有错。但是,有时候,电影,或者说艺术,它更像是一种……写意的表达。它可能不会严格遵守现实的逻辑,但它会通过一些象征性的、意象化的手法,去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。”

“比如,”她指着刚才那个年迈父亲思念儿子的片段,“那个父亲的眼神,他擦拭照片的动作,虽然在逻辑上可能没有什么‘必然性’,但它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沉的、无法言说的爱和思念。这才是电影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,不是吗?”

钱程看着林溪,眼神里闪过一丝困惑,但似乎……也有一丝松动?

他沉默了片刻,然后说道:“我理解你的观点。你是说,艺术作品的价值,并不仅仅在于其‘逻辑自洽性’,更在于其‘情感唤起能力’?”

“可以这么说。”林溪点了点头,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他能够理解的“切入点”。

“那么,”钱程继续追问,“这种‘情感唤起能力’,是否可以被量化评估?是否存在一种通用的‘情感共鸣算法’,能够预测不同个体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情感反应强度?”

林溪:“…………”

好吧,她收回刚才的话。

这个AI先生,最终还是会把所有问题,都绕回到他的“算法”和“数据模型”上去。

她感觉自己今天的这堂“共情能力训练课”,又一次……以失败告终。

她不仅没能让钱程感受到电影里的情感,反而差点被他那套“AI影评理论”给洗脑了。

林溪突然觉得,自己这个“情感导师”,当得实在是太难了。

她甚至开始怀疑,自己是不是应该去报个“人工智能心理学”或者“机器人沟通技巧”之类的进修班,才能更好地“辅导”这位与众不同的“AI学员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