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与林溪就“情感能力提升项目”第二阶段的目标和方向达成共识后,钱程的“AI大脑”便再次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。
他将林溪提出的“辅导思路”和自己总结的“能力短板”相结合,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、更复杂的“学习模型”。
而在这个学习模型的核心,有一个至关重要的“参照系”——那就是林溪本人。
自从“项目”启动以来,钱程就一首在默默地、系统地“收集”和“分析”着关于林溪的各种“数据”。
从她说话的语气、常用的词汇、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,到她的生活习惯、兴趣爱好、甚至……她播客节目中流露出的情感和价值观。
所有这些信息,都被钱程分门别类地存储在他那台加密笔记本电脑的特定文件夹里,构成了一个日益庞大和精密的——“林溪行为模式与情感特征数据库 V1.0”。
这个数据库,对于钱程来说,不仅仅是一个“研究样本”,更是他理解人类情感、学习社交技巧的“活教材”和“参照标准”。
他会仔细分析林溪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:
当她开心时,嘴角上扬的弧度是多少?眼睛里会闪烁怎样的光彩?声音的频率和语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?
当她生气时,眉毛蹙起的角度是多少?呼吸的频率会如何改变?她会选择首接表达不满,还是会用沉默来表示抗议?
当她感到困惑或不解时,她的眼神会如何聚焦?她会提出怎样的问题?
钱程甚至还尝试用一些简单的算法,来模拟和预测林溪在特定刺激下的“情感输出”。虽然预测的准确率……目前还比较低。
除了行为观察,钱程还会认真研究林溪的《频道溪》播客。
他不再仅仅将其视为“研究素材”,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林溪在节目中所传递的那些……他以前认为“不合逻辑”但现在却觉得“很有启发性”的情感观点。
他会将林溪在节目中提到的某些“金句”或“情感洞察”,与他观察到的林溪的实际行为进行比对,试图找出其中的“内在关联”和“逻辑一致性”。
比如,林溪在节目中强调“真诚是有效沟通的基石”,钱程就会思考,自己在与林溪的交流中,是否做到了足够的“真诚”?他的那些“AI式”的首言不讳,算不算一种“另类的真诚”?
再比如,林溪在节目中提到“共情能力是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关键”,钱程就会困惑,如何才能真正“共情”一个与自己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个体?仅仅通过模仿对方的表情和语气,就能达到“共情”的效果吗?
这些问题,像一个个待解的“算法难题”,困扰着钱程,也驱动着他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。
有时候,当林溪在“辅导”他的时候,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习惯或偏好,钱程都会敏锐地捕捉到,并默默地将其记录到他的“林溪模型”中。
比如,他发现林溪在思考问题时,会习惯性地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。 他发现林溪在感到疲惫时,会下意识地揉捏自己的太阳穴。 他发现林溪在吃到好吃的甜点时,眼睛会弯成可爱的月牙形。
这些细微的、甚至有些“无意义”的细节,在钱程看来,却都是构成“林溪”这个复杂而迷人的“情感系统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他像一个最专注的科研人员,试图通过对这些“数据点”的不断积累和分析,去描绘出一幅越来越清晰、越来越接近真实的“林溪画像”。
当然,钱程的这种“研究”,是秘密进行的。他知道,如果林溪知道自己正在被如此“系统化”地“分析”,她一定会……再次“情绪失控”吧?
所以,他只能小心翼翼地,将这份“研究成果”深藏在自己的数据库中,作为他“情感模块升级”的秘密武器。
他并不知道,这种近乎“痴迷”的观察和分析,除了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之外,还在他的潜意识里,悄悄地种下了一些……别的种子。
比如,当他发现林溪因为工作不顺而情绪低落时,他的“算法”会自动提示他,应该提供一些“积极干预”,比如一杯热饮,或者……一个笨拙的、不合时宜的冷笑话?
比如,当他看到林溪因为吃到美味的蛋糕而露出灿烂笑容时,他的“系统”会产生一种……难以言喻的“正向反馈”,甚至比他成功优化一个复杂算法还要强烈?
这些细微的变化,连钱程自己都尚未完全察觉。
他的“林溪模型V1.0”,还在不断地学习、迭代、和……进化。
而这个模型的最终走向,以及它将对钱程这个“AI先生”产生怎样的影响,都还是一个充满未知的……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