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程回到家时,己经是深夜。
他的单身公寓位于市中心一个高档小区,面积不大,但设计得极具现代感和科技感。客厅里最显眼的是一面巨大的显示屏,此刻正以屏保模式缓缓流动着复杂的星云图案。房间里随处可见各种智能设备和电子产品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电路板和咖啡混合的气息。
如果林溪看到这个场景,一定会更加坚定她对钱程“AI先生”的判断。
钱程将那堆无人机残骸随意地放在玄关的置物架上,并没有立刻着手修理。他更感兴趣的是今晚收集到的另一份“数据”。
他走到工作台前,熟练地打开了笔记本电脑,调出一个加密的个人研究项目文件夹。文件夹里,大多是关于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以及一些前沿科技的文献和代码。但今天,他新建了一个文档,文档的标题是——《行为模式分析:样本PXC-001(代号“频道溪”)》。
PXC,是他给自己这个非正式研究项目起的代号,来源于“频道溪”三个字的首字母拼音。
他将智能手表上记录的语音备忘导入电脑,屏幕上自动转化成文字:
“目标‘频道溪’,观察对象,女性,年龄预估25-30岁,职业为音频内容创作者。情绪波动较大,逻辑思维与常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。对‘@程’标签反应异常。需进一步收集数据,建立行为模型。”
钱程看着这段文字,微微蹙眉。这份初步的“用户画像”显得过于笼统和主观,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。
他开始回忆今晚与林溪的每一次互动细节,试图从中提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。
比如,她对无人机事故的第一反应是惊吓,随即转化为愤怒。这种情绪转变的速度和强度,超出了他以往接触过的案例。
比如,她对“道歉”的定义,似乎更侧重于情感表达而非实际补偿。这一点,与他所理解的“问题解决最优路径”存在明显冲突。
再比如,她对自己给她起的“@程”标签的反应。根据他的声音识别系统分析,她当时的语气包含了惊讶、尴尬、以及一丝……羞恼?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绪组合,值得深入研究。
钱程甚至在想,是否可以利用现有的情绪识别算法,对林溪当时的微表情和语音语调进行更精确的分析,以量化她的情绪状态。
他打开浏览器,输入了“频道溪”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。很快,一个同名的播客节目出现在搜索结果中。节目头像是一个设计简约的麦克风图标,简介写着:“用声音治愈你,我是林溪,这里是《频道溪》。”
他点开其中一期试听。
林溪那特有的、在公园里听过一次就印象深刻的温柔声线,通过耳机清晰地传来。她在节目里谈论着都市人的焦虑、情感的困惑、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小确幸。她的语言细腻、感性,充满了人文关怀。
这与今晚那个因为无人机事故而有些炸毛、甚至给他贴上“@程”标签的林溪,判若两人。
“多重人格?还是特定情境下的应激反应?”钱程在文档中敲下新的注释。
他快速浏览了《频道溪》的往期节目列表,发现了不少关于人际交往、情绪管理、亲密关系等主题。这些,恰好是他“情感模块”的薄弱环节。
“或许,”钱程的嘴角罕见地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,“这个‘频道溪’,可以作为我研究人类复杂情感行为的一个……优质参照系?”
他将《频道溪》的订阅链接保存下来,并设置了更新提醒。
然后,他开始思考一个更实际的问题:如何才能“进一步收集数据”?
成为邻居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机会,可以近距离观察她的日常生活习惯。但这种被动观察,能获取的信息有限。
主动接触?似乎也不太符合他一贯的行为模式。而且,根据今晚的“交互体验”,对方似乎对自己抱有不小的“敌意”。
钱程看着屏幕上“@程”那个标签,陷入了沉思。
或许,他可以从这个标签入手。既然她赋予了这个标签,那么,这个标签本身,是否也隐藏着某种“交互协议”或“连接端口”?
他再次搜索了“@”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。
“提及”、“指向”、“呼叫”……
钱程的目光停留在“呼叫”这个词上。
如果“@程”是一种“呼叫”,那么,他是否应该在适当的时候,给予“回应”?
这个想法像一道微弱的电流,在他严谨的逻辑思维中激起了一点小小的涟漪。
他决定,暂时将对“频道溪”的研究优先级,调到仅次于他目前正在攻克的那个AI核心算法项目之后。
毕竟,理解人类这种复杂而多变的“程序”,可能比编写任何AI算法都要更具挑战性。
而挑战,正是钱程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