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情感能力提升项目”就这么在一种略显诡异但双方(至少表面上)都表示认可的氛围中,正式启动了。
林溪荣升为“林溪导师”,而钱程则成为了她手下第一位,也是唯一一位“AI学员”,代号依然是“@程”。
项目启动后的第一天,林溪还有些不太适应这种全新的“邻里关系”。她总觉得隔壁的“@程”先生,随时可能会拿着一本《情感辅导需求分析报告》来敲她的门,和她讨论项目的KPI和SLA(服务等级协议)。
然而,出乎她意料的是,钱程并没有立刻表现出“好学生”的积极性。他依旧过着他那规律到近乎刻板的“AI生活”——早上准时出门上班,晚上一头扎进他的代码世界,周末则雷打不动地进行他的“极限运动”或“家庭数据中心维护”。
仿佛前一天晚上那场关于“情感能力提升项目”的“友好协商”,只是一场林溪的幻觉。
这让林溪一度怀疑,这个“@程”先生是不是又把她的“辅导”提议当成了一个需要“后台编译”和“长期演算”的复杂算法,还没到“正式运行”的阶段。
首到几天后的一个傍晚。
林溪刚结束了一天的播客素材整理,正准备去厨房做点简单的晚餐,门铃响了。
她从猫眼里一看,果然是钱程。
“林溪导师,打扰了。”钱程的语气依旧平淡,但称呼却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林溪打开门,有些不解地看着他:“钱程学员,有事吗?”她也从善如流地换上了“导师”的口吻,虽然感觉有点中二。
“关于我们的‘情感能力提升项目’,”钱程推了推眼镜,开门见山地说,“我这两天对项目初期目标进行了初步的分解和规划。我认为,我们可以从‘提升日常寒暄友好度’这个子模块开始。”
林溪:“……”
她就知道,这个AI先生,绝对不会让她失望(或者说,绝望)。
“提升日常寒暄友好度?”林溪重复了一遍,努力理解这个听起来像是某个APP更新日志里的词汇。
“是的。”钱程点了点头,然后从他那个万年不变的双肩包里,拿出了一本……呃,看起来像是小学生用的田字格练习本?
林溪目瞪口呆地看着他翻开练习本,上面用一种极其工整、堪比印刷体的字迹,写着几行字:
日常寒暄友好度提升方案V1.0(草案)
目标: 在与邻居林溪导师进行日常非必要互时,提升语言表达的亲和力与情感温度,降低对方产生负面情绪的概率。
方法:
主动问候: 在楼道、电梯等公共区域相遇时,主动使用“你好”、“早上好”、“晚上好”等标准化问候语。
表情管理: 尝试在问候时,面部肌肉呈现“微笑”状态。参考模型:[此处附带一个极其标准化的微笑表情包打印图]
话题引入(可选): 在对方情绪状态良好(需通过微表情及语音语调进行初步判断)的前提下,可尝试引入天气、社区新闻等低风险、中性化话题。
结束语优化: 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逻辑化的结束语,可尝试使用“再见”、“慢走”等。
待解决问题:
“微笑”表情的肌肉控制精度及自然度尚待提升。
中性化话题的选择标准及风险评估模型有待完善。
如何准确判断对方的“情绪状态良好”?
林溪看着这份堪称“旷世奇作”的“寒暄方案”,一时间竟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。
她严重怀疑,如果把这份方案发到网上,绝对能成为年度沙雕新闻的有力竞争者。
“钱程学员,”林溪艰难地开口,声音都有些发飘,“你……你这是认真的?”
“当然。”钱程的表情依旧严肃,“任何项目的成功,都离不开清晰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。我认为,这是一个科学且高效的学习方法。”
林溪深吸一口气,在心里默念了十遍“他是AI,他是学员,我是导师,我要专业”。
“好的,钱程学员。”她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不那么像在看神经病,“你这份方案……嗯,很有……前瞻性和……结构性。不过,我觉得,在具体实施之前,我们可能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一些……小小的调整。”
比如,那个参考微笑表情包,她真的怕自己会当场笑出声。
钱程点了点头:“请林溪导师指出需要优化的部分,我会记录并进行迭代。”
林溪看着他那副求知若渴(如果AI也有求知欲的话)的模样,突然觉得,自己这个“情感辅导员”的责任,实在是太重大了。
她不仅要“辅导”他的情感,可能还得顺便“抢救”一下他的审美和……基本常识?
“首先,”林溪指着那个微笑表情包,“我觉得,‘微笑’这种事情,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,而不是刻意模仿。你可以尝试在心情好的时候,自然地笑一笑,不用追求那么……标准化。”
钱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在练习本上记录着什么。
“其次,关于话题引入,”林溪继续说道,“天气和社区新闻确实是不错的选择。但更重要的是,你要学会观察对方的反应,如果对方看起来不想聊天,就不要强行尬聊。”
“明白了。需要加入‘用户反馈实时处理机制’。”钱程记录道。
林溪:“……”好吧,你开心就好。
就这样,林溪的“AI改造计划”在一种极其诡异的氛围中,正式进入了“实践教学”阶段。
她成为了“林溪导师”,每天都要面对“@程学员”提出的各种关于“情感算法”、“社交逻辑”、“行为模式优化”的奇葩问题。
而钱程,也真的像一个勤奋好学的“AI学员”一样,每天都试图将林溪的“辅导”内容,转化为他能够理解和执行的“代码”和“流程”。
虽然过程充满了鸡飞狗跳和哭笑不得,但林溪不得不承认,这种独特的“教学相长”,也让她对人类情感和沟通的本质,有了更多全新的思考。
或许,这个“AI学员”,也并非完全“不可救药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