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成为邻居后,钱程的个人研究项目——《行为模式分析:样本PXC-001(代号“频道溪”)》的数据库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丰富起来。
他不再需要刻意去“收集数据”,因为“数据”就住在隔壁,并且每天都在主动“生产”各种鲜活的、充满不确定性、但又极具研究价值的行为样本。
比如,他通过分析林溪出门和回家的时间规律,以及她偶尔在楼道里接电话的内容,初步判断出她的工作模式相对自由,但也有固定的播客更新周期,这期间她会表现出轻微的焦虑和对安静环境的极高要求。
比如,他注意到林溪有晨跑的习惯。每天早上七点左右,她会穿着运动装备出门,大约西十分钟后带着一身薄汗回来。他甚至根据她跑步回来的心率和呼吸频率(通过几次在楼道里的“偶遇”观察到的),推断出她的平均配速和运动强度。
再比如,林溪似乎很喜欢网购。钱程好几次看到快递员给她送来大小不一的包裹,从包装上判断,里面可能是书籍、化妆品、家居用品,甚至还有一些……看起来像是某种手工艺材料的东西?
最让钱程感兴趣的,还是林溪的情绪波动。
隔着一堵墙,他虽然听不清林溪具体的谈话内容,但能隐约捕捉到她声音的起伏。有时候是愉快的轻笑,像山谷里清脆的鸟鸣;有时候是略带疲惫的叹息,像夏日午后的微风;有时候则是……嗯,类似于上次录音被打断时的那种,略带抓狂的、分贝较高的“抱怨”,通常伴随着一些重物(比如抱枕)落在沙发上的声音。
钱程会将这些“声音样本”与他能观察到的林溪的行为(比如出门时的表情、回家时的状态)进行关联分析,试图找出她情绪变化的规律和诱因。
他甚至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文件夹,用来存放这些“观察记录”。里面有各种Excel表格,记录着林溪的作息时间、外卖偏好(通过她扔掉的外卖包装分析得出)、社交频率(通过她家偶尔传来的朋友聚会的声音判断)等等。
如果林溪知道隔壁的“AI先生”正在用如此“科学严谨”的方式“研究”自己,她大概会立刻报警,告他侵犯隐私。
但钱程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妥。在他看来,这只是一种纯粹的、基于学术兴趣的“数据采集”和“行为分析”。林溪这个“样本”,实在太特殊,太不符合他己有的认知模型了。
他越观察,就越发现这个“频道溪”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。
她可以因为工作不顺而唉声叹气,也可以因为收到一个期待己久的快递而雀跃半天。她会在播客里用最温柔的声音抚慰人心,也会在电话里和闺蜜吐槽时言辞犀利。她看起来独立干练,但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些小女生的迷糊和可爱(比如他有一次看到她急匆匆出门,结果一只脚穿了运动鞋,另一只脚还穿着拖鞋)。
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,在钱程的数据库里,却构成了一个越来越立体的“林溪模型”。只是这个模型,和他以往接触过的任何“程序”都不同,它充满了变量、随机性和……一种难以用逻辑解释的“魅力”?
钱程皱了皱眉,将“魅力”这个词从自己的分析报告中划掉,替换成了“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复杂行为模式”。
有一天,钱程在整理“频道溪”的“噪音投诉记录”时,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。林溪投诉他制造噪音的时间点,往往集中在她播客更新日的前一两天。
“这是否意味着,她在创作压力较大的时期,对外界干扰的容忍度会显著降低?”钱程在文档中记录下这个推测。
为了验证这个推测,他决定进行一次小小的“实验”。
在林溪下一次播客更新日前一天,钱程在林溪通常会进行录音的深夜时段,故意将他那个AI作曲程序生成的“实验性音轨”的音量,调到了一个刚好能被隔壁听到,但又不至于过分刺耳的程度。
然后,他开始默默地等待“反馈”。
果然,没过多久,隔壁传来了林溪略带隐忍的敲门声。
钱程打开门,看到林溪穿着睡衣,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。
“钱程先生,”林溪的声音有些沙哑,“又是你的……实验性音轨?”
“是的。”钱程平静地回答,“根据我的记录,您通常会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音频录制工作。我正在测试不同音量和频率组合对人类专注力的影响。请问,刚才的音轨是否对您造成了干扰?”
林溪:“……”
她深吸一口气,告诉自己,不要生气,不要跟AI一般见识。
“是的,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干扰。”林溪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客观,“我希望,在未来的日子里,尤其是在我明确告知过你我的工作时间之后,你能够……嗯,更严谨地控制你的‘实验’范围和影响,可以吗?”
“明白了。”钱程点了点头,然后在他的智能手表上记录着什么,“您的反馈很有价值。根据此次交互结果,可以初步证实之前的推测。感谢您的配合。”
林溪看着他那副“实验成功,数据有效”的表情,突然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。
她觉得,自己在这个“AI先生”的眼里,可能真的只是一个行走的“实验样本”和“数据源”。
而她那点可怜的喜怒哀乐,都成了他“秘密数据库”里一行行冰冷的代码和分析报告。
这让她感到一阵莫名的……烦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