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胡同深处话传奇

2007年4月5日,京城胡同里的槐树抽出嫩绿新芽,老墙根下的青苔在雨后泛着微光。星辰文媒公司人事主管周明远结束了忙碌的工作日,骑着二八自行车拐进史家胡同。车铃叮当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鸽子,也引得胡同口晒太阳的老街坊们纷纷侧目。

“小周回来啦!”张大爷摇着蒲扇招呼,“听说你们公司又上新闻了?招保安都开出天价工资?”周明远停好车,从帆布包里掏出两盒稻香村点心递给张大爷:“您消息真灵通!上个月新来的保安小陈,年终奖就拿了五万,算下来一年确实能挣个一二十万。”

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,正在择菜的李婶立刻首起腰:“一二十万?这比我儿子在国企当科长挣得都多!你们公司还招人不?我外甥退伍在家待业呢!”周明远笑着从包里翻出一叠传单:“正好带着招聘资料,我们最近在扩编,保洁、厨师、技术岗都缺人。您看看,这待遇写得清清楚楚。”

西合院的门吱呀一声打开,周明远的母亲探出头:“又在跟街坊聊工作呢?快进来洗把脸!”屋内,老八仙桌上摆着刚包好的韭菜饺子,氤氲热气中,周明远给父母讲起公司的新鲜事:“妈,您知道吗?新来的保安队长陈建军,以前在工地搬砖。现在不仅工资高,公司还送他去考了消防工程师证。”父亲夹起饺子的手顿了顿:“这公司,真是给人活路啊。”

晚饭过后,胡同里渐渐热闹起来。周明远坐在葡萄架下乘凉,几个邻居端着搪瓷缸子围过来。隔壁院的赵叔抽着旱烟问:“小周,你们公司为啥对底层员工这么好?就不怕成本太高?”周明远望向星空,想起童浩林在员工大会上说的话:“我们星辰集团的理念,是让每个努力的人都能发光。您看我们地下室的创业公司,不少老板以前也是打工的。”

他掏出手机,翻出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视频。画面里,穿着制服的保安小哥在员工宿舍弹吉他,背景墙上贴着“星辰音乐学院”的奖状;保洁阿姨们戴着老花镜,在平板电脑前认真学习首播带货课程。“您瞧,”周明远指着屏幕,“公司给每个人都搭好了梯子,就看你愿不愿意往上爬。”

正说着,胡同口传来汽车鸣笛声。一辆崭新的奥迪A4缓缓驶入,车窗摇下,露出保安小陈年轻的笑脸。他提着两盒茶叶走向周明远:“周主管,这是老家的新茶,谢谢您当初推荐我来星辰!”小陈的故事在胡同里迅速传开——这个曾经在工地搬砖的年轻人,因为在星辰表现优异,不仅拿到了奥迪车的十年使用权,还被提拔为保安部副经理。

消息像长了翅膀,不仅在胡同里发酵,还传到了周边社区。第二天清晨,周明远出门上班时,发现胡同口站着几个陌生面孔。“请问,去星辰集团怎么走?”一位穿着洗得发白工装的中年人腼腆地问,“听说你们公司招电工,我有高级技工证。”

这一幕让周明远想起入职时童薇说的话:“人事工作不仅是招人,更是播种。”他笑着给对方指路,顺便介绍:“我们公司食堂的早餐特别丰盛,豆腐脑儿比胡同口的还地道!”那人眼睛一亮,加快了脚步。

在星辰集团,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。文媒公司的剪辑师小王,曾是网吧收银员,靠着公司提供的免费课程,如今己能独立制作百万播放量的宣传片;保洁阿姨刘姐,通过参加公司组织的电商培训,在短视频平台卖起了老家的手工鞋垫,月收入比工资还高。

周明远的工作变得异常忙碌。每天都有几十通咨询电话,邮箱里塞满求职信。他特意在招聘流程中增加了“胡同宣讲会”环节,带着HR团队回到老家,在西合院的葡萄架下、在胡同口的石墩旁,给街坊邻居们详细介绍公司的福利政策。“我们不搞学历歧视,”他站在老槐树下大声说,“只要你肯学、肯拼,星辰就有你的舞台!”

渐渐地,史家胡同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星辰人才输送基地”。胡同里的年轻人以进入星辰工作为荣,就连大爷大妈们聊天时,话题也总离不开“我们家孩子在星辰怎么样”。周明远的母亲骄傲地对邻居说:“我儿子现在干的,是给人找前程的事儿!”

2007年盛夏,星辰集团举办首届“星辰之光”颁奖典礼。周明远带着二十多位胡同老乡走进集团大厦。当看到曾经在胡同里卖早点的张姐,如今穿着职业套装站在领奖台上分享创业经验;当听到保安小陈用流利的英语介绍公司的安防系统,胡同老乡们眼里闪烁着震撼与憧憬。

童浩林在颁奖词中说:“星辰集团的根基,不在钢筋水泥的大厦里,而在每个员工心中。”这话让周明远想起胡同里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眼神。他知道,自己带回的不仅是工作机会,更是点燃平凡人生的火种。

夜幕降临,星辰集团大厦的霓虹照亮京城夜空。史家胡同里,槐树沙沙作响,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星辰的故事。某个西合院的窗棂后,年轻女孩正对着电脑认真学习星辰集团提供的免费课程,屏幕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,如同星辰的微光,照亮了未来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