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 连锁反应

自从孙连城在那次私人晚宴上明确表态加入高育良阵营后,汉东官场如同投入巨石的湖面,泛起层层涟漪,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
首先,在京州市内部,一些原本对孙连城态度摇摆的官员,敏锐地察觉到了官场风向的变化。他们纷纷调整姿态,主动向孙连城靠拢,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。在市政府的工作会议上,以往对孙连城决策偶尔会提出不同意见的官员,如今大多选择积极附和,全力支持孙连城推进的各项工作。这种态度的转变,一方面使得京州市政府在执行决策时更加顺畅高效,各项工作得以迅速推进;但另一方面,孙连城也担心这种表面的和谐会掩盖一些真实问题,导致决策缺乏充分的讨论和完善。于是,他在会议上特意强调:“大家对工作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,我们要秉持着为京州发展负责的态度,充分发表意见,不要因为某些原因而有所保留。只有经过充分讨论的决策,才是最符合京州实际情况的决策。”

在汉东省层面,高育良阵营因为孙连城的加入而进一步壮大,其在省内的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这一变化引起了其他政治势力的密切关注。一些原本与高育良处于微妙竞争关系的官员,开始重新评估局势,思考应对之策。有的试图加强自身阵营的凝聚力,团结更多的地市官员,以抗衡高育良势力的扩张;有的则选择观望,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化,再决定自己的立场。

与此同时,高育良凭借自身在中央的关系以及阵营实力的增强,在全省的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。他开始有意识地向京州市倾斜资源,为京州市的发展提供更多便利。在一次全省产业布局规划会议上,高育良提出加大对京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,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更多的专项补贴,还在项目审批、土地供应等方面为京州市开辟绿色通道。这一举措使得京州市与比亚迪的合作项目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,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。

然而,这种资源倾斜也引发了其他地市的不满。一些地市领导认为,高育良此举有失公平,过度偏袒京州市,不利于全省的均衡发展。在一次私下的地市领导交流活动中,几位地市领导私下抱怨:“京州本来就有很好的发展基础,现在又得到这么多特殊支持,我们这些地市怎么追得上?这对全省的整体发展并非好事。”这些不满的声音逐渐在省内官场传播开来,给高育良和孙连城带来了一定的舆论压力。

孙连城深知这种情况对京州市和高育良阵营都不利。他一方面积极与其他地市领导沟通协调,主动分享京州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和资源,试图缓解其他地市的不满情绪;另一方面,他也向高育良建议,在给予京州市支持的同时,也要关注全省其他地市的发展需求,通过区域合作等方式,实现全省经济的共同繁荣。高育良认可了孙连城的建议,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,努力在壮大自身阵营影响力的同时,维护全省官场的稳定与和谐。

在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中,孙连城身处其中,深刻体会到了官场权力格局变化带来的复杂影响。他既要借助高育良阵营的力量推动京州市的发展,又要应对因阵营扩张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。他深知,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官场道路上,唯有谨慎前行,平衡各方利益,才能确保京州市在新的权力格局下实现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