座谈会上,各方观点碰撞,气氛热烈。待李达康和陈宇汇报完毕,孙连城接着详细阐述了他主导的产业平衡发展规划,从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各自的优劣,到规划中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具体策略,如设立专项引导基金、搭建产业对接平台、出台针对性人才政策等,都一一做了说明。
高育良全程认真倾听,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。待孙连城说完,他微微点头,开口说道:“连城同志的这个规划,思路清晰,考虑得比较全面。京州市作为我省的重要城市,产业结构复杂,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。单纯侧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,都不利于京州的长远发展。”
听到高育良对产业平衡发展规划的认可,孙连城心中一喜,但他也知道,事情不会如此简单。果然,高育良话锋一转:“不过,规划虽好,实施起来难度不小。资金从哪里来?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?产业对接过程中如何确保双方的积极性和利益平衡?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。”
李达康接过话茬:“高书记,资金方面,我们可以积极争取省里的政策支持,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。人才吸引这块,除了出台优惠政策,还需要加强京州市自身的教育和科研建设,从长远培养本土人才。”
陈宇也补充道:“在产业对接上,政府要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,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,保障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方的利益。”
高育良听后,对两人的回应表示肯定:“达康同志、陈宇同志的想法都不错。但关键在于落实,京州市委市政府要形成合力,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,不能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。”
会议结束后,高育良的调研意见迅速在京州市官场传播开来。对于孙连城而言,这既是一种肯定,也是更大的压力。他深知,接下来的工作将更加艰巨,不仅要继续完善产业平衡发展规划的细节,还要协调各方力量,确保规划能够顺利落地实施。
苏静宜在会后主动找到孙连城,说道:“孙副书记,高书记对规划的认可,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。我会尝试去做阵营内部的工作,争取让大家转变观念,支持规划的推进。”
孙连城感激地说道:“静宜同志,非常感谢你。有你的支持,我对规划的实施更有信心了。我们一起努力,为京州的发展贡献力量。”
然而,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高育良的调研意见持积极态度。一些与传统产业利益相关的势力,担心在产业平衡发展过程中自身利益受损,开始暗中谋划对策。而新兴产业领域的部分企业,也担心资源分配会因为平衡发展的理念而减少,对规划的实施持观望态度。
孙连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暗流涌动。他明白,要想真正推动产业平衡发展规划,不仅要应对政策实施层面的困难,还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诉求,化解潜在的矛盾。在高育良调研的余波中,孙连城站在了京州市产业变革的风口浪尖,他深知,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,而前方的道路,依旧充满挑战。